郑成海先生,辅仁大学中文系硕士,曾撰《老子河上公注斠理》、《老子河上公注疏证》及《王弼注易用老子疏证》等论著。其作品《老子学说研究》于1992年出版,篇幅共分九章,即第一章老子传纂、第二章老子著述考辨、第三章宇宙论、第四章认识论、第五章方法论、第六章道与德的关系、第七章政治理想、第八章论兵要旨、第九章结论及附录——宋建安虞氏家塾河上公注本老子道德经、陈柱新定老子章句、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对照表,成果相当扎实。


老子、李耳、老莱子与太史儋
惟讨论老子学说以前,还得先解开老子身份的问题。就现有资料来看,目前有关老子的记述,应以司马迁《史记》最早也最全面。其中就说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是说,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士。他姓老名耳字聃,为周守藏室之史。但里头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也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可见《史记》所载,同时含括李耳、老莱子及太史儋三人,未必能解开症结。

老子究竟是谁?郑成海先生以旁征博引的方式,认为老子必然姓老。至于《史记》所谓李耳之记述,或为“声同通假”所致。他首先考证多种古籍,证明春秋以前只有老姓,没有李姓。又以“先秦诸子书多以姓题名”之惯例为由,追问:“为何李耳著作不称《李子》,反而称《老子》”。最后引劳思光“声同通假”为证解释:“劳思光以为‘李’、‘老’二字纽同而韵或同或极相近,则二字之音值相同,至少极相近。二字音值既同(或极相近)可以互代”。

可见古代“李”“老”发音相近,周秦文献多有指代。而这样的立论,既解决老子姓氏称谓的问题,也同时解释“为何《老子》不称《李子》”之窘迫。

虽然如此,终究只能证明老子姓老,无法说明他到底和老莱子及太史儋有何关系。因此先生查证《史记》句法后说道:“其实本传说得很清楚,老莱子‘亦’楚人,在‘楚人’上冠一个‘亦’字,是表示老子和老莱子都是楚人,并不是同一个人”。

至于两者是何关系,他则引余培林见解总结道:“老子和老莱子不是一个人,但不能说他们没有关系。他们的关系一是同姓老,很可能是同族。二是同是楚人。三是同是道家人物。史迁于老子传中附述老莱子,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这三种关系的原因”。如此抽丝剥茧可以发现,老子及老莱子绝非同人。
至于太史儋是谁,先生同样以文法的方式阐述道:“其实司马迁是说“‘世’不知其然否?’并非说他本人不知其然否,故他特别写上‘或曰’二字,是表示当时有这种传说,他记载下来而已,并非承认老子即是太史儋”。另外再引高亨论述为证,判定两者无甚关系。总之透过以上叙述可以知道,老子的“老”与李耳之“李”,实属“声同通假”所致。而老莱子及太史儋,其实也和老子没有干系。


老子学说概述:以论兵要旨为例
所谓“知其人始可论其世”。但老子学说因思想背景及文字训诂等关系,向来就不太容易把握。哪怕是便捷的网络时代,甚至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我年少的时候读《庄子》、《道德经》、《周易》,总觉得满篇都是虚无之物,即使有翻译文,还是有看没有懂。后来干脆罢看”。即使这样,先生这本书因结合乾嘉考据学及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关系,倒也勾勒老子学说全貌。譬如第三章宇宙论,就汇通群经诸子及希腊哲人之见,突显老子所谓“天”的多重意义。而第四章认识论也以西方学者“感性论”与“悟性论”为构架,解析老子兼通两者的特征。

比较有启发意义的,是第八章论兵要旨。按先生统计,《老子》探讨兵法的篇幅只有六章,而且叙述相对简略,所以历来讨论不多。惟《老子》影响甚远,军事思想亦在其列,因此唐代学人王真就说《老子》乃“谭兵而作”。虽说这段话多少有武断之嫌,却也不是空穴来风之辞。

譬如《老子》第三十六章写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如以哲理言之,这段话提醒世人应以退为进,自守柔弱。若挥发于军事的话,其实也可以这么诠释:“与敌作战,须显示自己的柔弱,使诈以骄敌人,故意衬托出敌人是强大,使敌人自以为是强大,而在不知不觉中,以达‘歙之’、‘弱之’、‘废之’、‘夺之’的目的”。

如比照《孙子兵法》,其实不难发现相似之处。像是<计篇>就是相当显著的例子,其中写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按先生的话来说,这段文句说明:“‘能而示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目的是不让敌人了解实际的能力,将力量隐藏。‘卑而骄之’,目的是使敌人自败。这就是‘知其雄,守其辞’(案:语出《老子》二十八章),达到以‘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不难发现,两者思路非常相似,而且都笃信“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可见老子虽然不是军事家,但对后世军事思想也许有所影响。


方法论初探
就方法论而言,先生相对朴实。除引用部分西方哲学理论以外,大多以中国文献学为主轴。因此可以发现,里头不少篇幅都以文献排比的方式,细致罗列其文字及版本差异。即便如此,其中还是有些新意。
譬如第三章宇宙论,就统计《老子》全书有75个“道”字。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数据还能归纳出老子所谓“道”的多重意义,即宇宙本体的道、自然法则的道、行为法则的道、大道小径的道以及言语称道的道五项范畴。如此论证不仅为老子思想奠定完整的义理架构,也同时描摹细致严谨之定义。

值得说明的是,先生也擅于征引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譬如第一章老子传纂,其实与余培林《新译老子读本》导读相似。惟先生另在这些基础之上,揭示更多研究成果。譬如余培林有关老子姓名的论述,仅提及“老”“李”二字发音相近,却没有提及出处。而先生则引述胡适、高亨及严灵峰等学者的看法加以论证,结论自然更为扎实。

另相关老子籍贯之考证,余氏虽然也引述孔颖达疏《礼记》,证明老子家乡“苦县”在春秋时期属于陈国。但他没有说明老子究竟是陈国人士,还是楚国人士。而先生则以文献为据,指出:“楚灭陈是孔子死后的事,老子生时苦县属陈国称为相。准此,老子应是陈国相人。司马迁所以称为‘楚苦县人’,或是以汉制记载”。

从这几段案例可以发现,先生的论证方式细致而严谨。即便参考前辈论说,也不随意引述,反倒先审思其不足。

总而言之,其研究方法虽以乾嘉考据学为核心,但论证过程确有创新之处。譬如统计《老子》全文关键词的部分,其实就和今人所谓的“量化研究”及“理论化研究”非常相似,绝非“沿袭前人”或“囊足不前”可以论之。


总结
诚如骆建人所言,先生此书特色,乃是具体诠释抽象虚无的老子学说。尤其在这基础之上,深植“体用兼备”的义理构架。如此立论不仅勾勒《老子》的草蛇灰线,也可察知老子及西方哲学的相似之处。
其实先生在2016年受访时曾表示,他以往治学之际,所有参考书都得读遍首尾。虽说有的书刊读完以后,才发现没有任何引述价值。但如此沉静漫长的过程,确有不少启发。而且他还补充道,做学问急不来。自己当年撰述每部作品的时候,几乎得耗费十年光景。至为紧要的是,做学问的人应该要有一种宏量,不可自以为是。如先生当年撰写底稿以后,都会请教若干知己过目,征求宝贵意见。尔后参考修正反复再三,才加以论断。

如此论述,在当今学术速成、乱套理论、相互诘难且乱下妄言的世代,极具反思意义。先生其人其论,值得效仿。

覃勓温

柔佛新山人,现居槟城乔治市,为槟榔屿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文史部主任、槟城社会科学研究院专项助理研究员。曾任南方大学专案助理研究员及中华语言文化学院执行秘书。作品收入《大马诗选 2.0》、《复始之地:马华文学专题系列乡土篇》及《新马文学高铁之新诗》等著作。2022年获王宓文纪念奖,著有诗集《夕惕斋诗稿》。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