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泉州,许多人会想起开元寺的古刹、清净寺的拱门。这座“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城市,曾把中国与世界紧紧相连。可若把脚步移向海边,你会遇见两座矗立了六百多年的古城——永宁卫城与崇武古城。对无数马来西亚华人来说,这些古城或许并不陌生——因为在这些石墙与街巷间,藏著祖辈远渡南洋的身影。
日前,由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和泉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泉州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丝路双城记暨媒体世遗泉州行”活动,邀请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十多家媒体记者走访泉州。《东方日报》随团见证,也重温这些跨越大海的历史与情感。
永宁卫城:东南第一卫
在泉州石狮市永宁镇,屹立著一座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的古城——永宁卫城。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因城形似鳌鱼,又被称为“鳌城”。这座“东南第一卫城”,至今仍保有厚实的石墙与威严的城门。城外是翻滚不息的台湾海峡,城内却依旧是一派闽南小镇的静谧。
卫城,是指古代建在高处军事基地,利于防守。一般卫城内部建有粮库、卫兵住所与水源等。
走进永宁卫城,你看不到旅游古城常有的喧嚣。老人倚坐石阶品茶,孩子在巷弄间奔跑,石墙缝隙里长出的小草,像是时间留下的低语。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幢幢由华侨兴建的番仔楼。这些融合南洋西式与闽南风格的洋楼,建材多半来自南洋,每一栋背后都是一段“下南洋”的家族史。对马来西亚华人而言,这不仅是建筑,更是血脉与乡愁。


城内的城隍庙同样意义非凡。它建于明洪武年间,与台湾鹿港城隍庙渊源深厚。清道光年间,鹿港林氏家族特地从永宁恭请城隍过海建庙,从此两地香火不断,文化交流延续至今。当你走进永宁城隍庙,或许会感受到一种跨越海峡的心灵牵连。


近年来,城外的洛伽寺则成为网红打卡点。涨潮时,整座寺庙被海水环绕,宛如漂浮在大海之上,因此得名“海天佛国”。不少年轻游客专程而来,只为捕捉那一刻“寺庙浮海”的奇景。


崇武古城:石城与海涛壮丽对话
若说泉州是一半烟火、一半仙,那么崇武古城便是“一半古城,一半大海”。
坐落于泉州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为抵御日本倭寇而于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所建的崇武古城,是明代沿海六十多座卫城中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石城。城墙由花岗岩砌成,长达2467米,厚重却不失优雅。登上墙头,眼前是呼啸的海风与拍岸的巨浪,仿佛仍能听见守城将士的号角。


古城内,石板路蜿蜒,两侧是石屋、红砖厝与木结构民居。三十多座庙宇庵堂错落其中,历史的沉淀与日常的烟火交织成一幅质朴的生活画。这不但纪录了崇武的开发历程,也表现了闽南军事城堡的社会结构。

在古城墙南侧,则是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这里荟萃了惠安石雕精品,园内超过500件石雕作品,将“中国石雕之乡”的工艺传统与现代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游客而言,这是一场与石头的艺术对话。

然而,最震撼人心的,还是城外的崇武海岸线。这里巨石嶙峋,海浪如雷,城墙与海涛构成了“听涛看城”壮丽景观。因此,崇武海岸线也被喻是“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沿途分布著12个景色秀美金沙滩。
古城的守望,也是乡愁的守望
永宁与崇武,两座临海古城,就像两双眼睛凝视著大海。它们见证了泉州的海防与贸易,也记录了无数华人家庭的离乡与归来。
对今天的游客而言,这里或许是打卡秘境,是石墙与海涛构筑的浪漫;但对马来西亚华人而言,它们或许还是血脉的回声。
当我们再度走进这些古城,听见海风吹过石墙,或许会忽然明白:这不只是泉州的故事,更是我们共同的海洋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