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南京照相馆》,心中久久难以平静。它不是一部讲述英雄的史诗,而是一部直面普通人苦难的电影。影片没有走宏大叙事的道路,而是选择了“照相馆”这一小小空间,透过几位普通人的命运,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与血泪。
这种“小切口、大历史”的叙事方式,反而让战争的残暴更加触目惊心。照相馆原本是留影、定格记忆的地方,却在战乱中成为苦难与死亡的见证。透过镜头,我们看见了无数被历史淹没的平民,他们没有所谓伟大的抗争事迹,却以自己的恐惧、无助与死亡构成了那段历史最真实的底色。
影片让我不断追问:如果换作是我,能否做得更好?然而答案却令人沮丧。在生死关头,个体几乎没有选择的馀地。宏观层面的腐朽与侵略者的暴行,早已超越个人所能掌控。那股无力感,不仅笼罩著银幕上的普通人,也压在了观众心头。
尤其是电影里那个“汉奸”形象,更让我陷入思考。传统印象中,汉奸是贪生怕死、无恶不作的代名词。但影片提醒我们,现实或许并非如此简单。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但怎样的“活”才算是真正的活著?如果生存意味著彻底丧失尊严,那活著本身也许失去了意义。死亡,在某种情况下,反而可能是守住生命最后的底线。
《南京照相馆》让我更理解文学与电影为何常常采用“小人物视角”。它并不是削弱历史的厚重,恰恰相反,小人物让历史更加具体、鲜活,也更加震撼。历史的残酷不仅需要被铭记,更提醒我们今天去思考:面对生存与尊严的抉择,我们是否有勇气守住最基本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