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4日讯) 针对《国家审计报告2025年第2系列》中揭露的多项管理弊端,目前仅有一部分稽查建议完全执行,大部分建议只是“部分采纳”或“未有回应”,民主行动党峇吉里国会议员陈泓宾促请,政府需加强政府机构采购系统中的问责机制,以强化公共治理和财政透明度。
他说,总稽查司报告中显示,政府的采购程序设有多层审核机制,包括技术评估、财务评估、预审小组,以及最终的招标委员会,以确保招标程序透明及决策的过程符合专业。
“报告也揭露,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在3项总值5845万令吉的招标中,发生严重的违规招标与不当采购的问题。招标委员会无视所有技术及财务层面的专业评估建议,反而把合约批给技术不合格、甚至是‘病态工程’(projek sakit)的公司。”
陈泓宾昨日在国会辩论总稽查司报告后,发出文告作出上述呼吁。
他表示,招标过程中所需要的各层审核程序,主要在于避免出现纰漏,并用最理想的价格,保障最合适的服务,因为我们相信透过众人的智慧,一定会强于少数人的智慧和决策。
“然而,当多层决策的机制和建议被轻易推翻,让不符能力的公司提供服务,最后不仅造成拖延,更将助长滥权的风气。这不仅是程序的失误,更是制度的失灵。”
他直言,虽然国会去年已通过1957年稽查法令的修正案,然而总稽查司仍然“像一只无牙老虎”,缺乏实质权力对失责官员或单位采取任何纪律或法律行动。
“总稽查司报告提出建议,但如果各机构不整改、无人承担责任,这样的稽查就将与形式主义没有任何差别。”
他说,目前仅有一部分稽查建议完全执行,大部分建议只是“部分采纳”或“未有回应”。
他促请,政府需加强稽查问责,强制将每个稽查报告的个案公布在网站,并且在一定时限内,允许公众针对个案的改进进行问责,相关部门必须在30天内答复。任何拒绝执行建议的单位,也必须列明理由,交代来由。
“没有透明,就没有问责。我们必须走出‘没有人需要负责’的文化,建立‘谁做的决定,谁就得负责’的问责生态。如果今天不从招标制度开始改革,未来将会有更多不合格、不诚信的承包商继续得利,浪费国家的税金,受害就是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