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1日讯)《2025年第二系列总稽查司报告》指出,能源及水务转型部、沙巴公共工程局和乡村与区域发展部在执行“选择性预审采购方式”(Pre-Q Terpilih)程序时存在多项重大疏漏,导致该采购方式未能达成加速公共采购与落实高冲击项目的原定目标。

总稽查司今日在国会下议院提呈关于联邦政府财务情况的《2025年第二系列总稽查司报告》,建议政府全面检讨,甚至应考虑停止使用此机制,改采更具透明与竞争力的公开招标制。

报告指出,Pre-Q Terpilih原本设计为一种双阶段采购机制,先经过技术与财务条件的预审,只有符合条件的公司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公开招标,目的在于提升效率与保障竞争性。然而,实际操作却暴露出三大结构性问题:

“首先,预审阶段缺乏严格监督与标准化程序,导致出现不符合资格的公司也能通过第一阶段审核、甚至进入评标程序。更有公司未获邀请参与,却最终出现在第二阶段名单之列,显示审核与选商程序可能被操控。”

“其次,涉及部门在遴选名单时无整合中央资料库作为依据,选用的公司数量有限且缺乏详细背景资料,例如过往表现、财务能力或专业技术,导致市场竞争性降低,也排除其他合格公司的良性竞争与参与机会。”

“第三,Pre-Q Terpilih采购并未规定第二阶段招标需在何时完成,仅设定最短时间门槛。根据稽查抽样,部分项目从开标到发出授标书(SST)历时高达553天,反而导致整体效率下降,违背政府加速推动高冲击项目的初衷。”

有鉴于此,稽查司认为,若无重大改革,Pre-Q Terpilih将无法有效达成其设计目的,反而可能被误用或滥用。稽查司建议,除非政府有足够机制与资源监控,否则不应再推行此采购方式,应改为完全公开的招标程序。

不过,报告也承认,对于某些需即时推动或具技术难度的大型项目,预审制度仍有存在空间,因此提出若政府选择保留Pre-Q Terpilih,可考虑以下六大改革方向:

1. 更具策略性的预审机制,专注于具技术与财务门槛的高风险项目;
2. 限定适用项目类型,以避免程序被滥用于一般采购;
3. 明确与透明的审查标准,并设定每阶段的最长处理期限;
4. 建立中央统一公司资料库,并与现有ePerolehan、MyGPIS等系统整合供所有部门使用;
5. 融合公开与选择性招标流程,平衡效率与问责;
6. 设立全面指南与中立审查机制,引入专业第三方参与技术评估。

李文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