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梿商贩透露,因市场削价战导致亏损。(档案照)

(新山11日讯)榴梿市场近日掀起削价战,一名榴梿女商贩在社群媒体上抱怨,自己卖榴梿竟然卖到亏本,还需要承担过大的压力而导致失眠,令她不仅感慨:“苦与累只有自己知道!”

该名榴梿女商贩在面子书发文申诉,自己每天努力工作16个小时才刚刚好拿回5000令吉的拿货成本,还辛苦母亲到档位帮忙,最后还是亏了1500令吉的员工费用。

她解释,这是由于商贩为了抢生意纷纷压低榴梿的零售价,导致部分榴梿的卖价比成本价更低。

她在视频中公开本身售卖的榴梿成本,以101A品种为例,一公斤的售价为28令吉,但有时候为了抢客源,她被迫以25令吉或是20令吉的成本价来抛售。

她补充说,导致亏钱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商贩必须自行承担榴梿变质的损失,因为果农和供应商不会赔偿。

“每个榴梿的利润大约是10%至20%,但有些顾客会抱怨榴梿太湿或太干,为了不得罪顾客,我们只能自行承担损失。”

她续说,榴梿的保质期短,放长了时间就会不新鲜,因此若拿B品种榴梿当成A品种的榴梿价格来卖,才有可能赚取利润。

“但很多消费者并不理解,所以我公开成本价,就是要让大家知道,现在经营榴梿生意真的不容易,包括果农,他们也是下了很大的成本去种植,但不一定会有收成。”

她也坦言,其实卖榴梿有亏损是正常现象,90%的同行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因此真正能够赚取的长期收入,其实是榴梿出口贸易。

“榴梿档口才做1至2个月,如果一直亏钱的话,宁愿专注在比较赚钱的方向,因为榴梿出口贸易,才是我真正10至11个月的长期收入。”

她感谢每一位顾客的支持,但也希望消费者可以了解,不是每一粒榴梿都能够达到本身想要的苦、甘、皱,因为每一个榴梿都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我有我的成本,为了清货做活动,已经折扣的价格有些顾客后面又要扣尾数,开了榴梿觉得太湿又要赔多一粒,大家以为我们很好赚,实际上是有苦自己吞。”

有网民认同她的说法,并指榴梿要自己种、自己施肥、自己卖才真正赚钱;也有部分网民质疑若买卖亏损,为何还要继续经营?

《东方日报》记者尝试联络当事人了解更多详情,惟截至截稿前未获回应。

陈慧燕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