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罗士打8日讯)大马稻农兄弟会(PeSAWAH)呼吁政府重新检讨本地白米售价及稻谷收购价,指现行价格已与实际生产成本脱节,不仅削弱农民收入,也威胁国内稻米产业的永续发展。
该会主席阿都拉昔指出,自2008年以来,本地白米售价始终维持在每公斤2令吉60仙不变。然而,自6月柴油补贴调整后,稻米生产成本已上涨逾50%,现有售价明显无法反映实际成本。
“政府今年1月将稻谷底价调高至每公吨1500令吉后,理应同步调整白米零售价至合理区间,大约每公斤3令吉20仙。如今价格偏低,导致厂商与批发商难以维持经营,甚至出现‘换包装米’的现象。”
他表示,尽管我国白米自给率(SSR)约为56.2%,但产量仍不稳定。随着政府于8月终止价值1亿5000万令吉的本地白米补贴计划,市场再次出现进口白米主导现象。
“补贴实施6个月后,仅售出1800万包,达成率约75%,未达原定目标2400万包,而当补贴取消后,市场本地白米迅速售罄,消费者又回头购买价格更低的进口白米。”
他指出,若政府要在2025年实现75%自给率、2030年达到80%,必须立即提高本地白米产量与市场竞争力。
倡调高收购价与浮动米价制
PeSAWAH建议政府将稻谷底价提升至每公吨1800令吉,并让本地白米价格浮动于每公斤3令吉20仙至3令吉80仙之间,以与泰国及印尼等区域市场接轨。这样可让农民、厂商与批发商共同受益;若政府担心物价上升冲击民生,可考虑将慈悯基本援助金(SARA)调高至每户每月50令吉,以达双赢效果。
他强调,长远而言,政府须重新投资于稻米产业,包括新稻种研发、制米现代化及农业机械化,以确保整体产业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近期消费者投诉本地白米品质下降、米饭易变质及碎裂等问题,阿都拉昔坦言,不排除部分厂商混入廉价进口米的可能性,而根据《522法令》确实允许混米,但若厂商为降低成本而过度掺杂,必然导致品质下滑,最终失去消费者信任。
他呼吁政府加强对进口白米的监管,透过税制、配额或临时进口限制等机制,防止廉价米大量涌入市场,压低本地白米价值,损害国内农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