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期的校园性暴力事件频频,日前的马六甲中三女生遭学长侵犯的案件尚未平息,吉打州华玲县再度爆出校园集体侵犯案,4名男学生涉嫌在校内教室内轮流性侵女学生,并将受害者的裸体影片外流至社交媒体,引发舆论强烈谴责。

这类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揭露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疏漏,也凸显青少年性教育的严重不足,这究竟是教育的缺口、法律的不足,还是社会观念的保守,导致孩子缺乏防范意识?

对此,马来西亚性学会副秘书张宝云在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认为,预防校园性暴力的关键起点,就是要让孩子从小懂得“尊重”与“界限”,而教育应始终走在前面,这包括了学校的性教育与家庭教育。

张宝云始终觉得,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永远是家长。

她说,家长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家长可透过与孩子的单独相处师,有更加深入的交流,引导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不能把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家里的日常对话、对待感情的态度,都会影响孩子的认知。”

她举例,许多家长一听到孩子“谈恋爱”就反对,却没有教他们如何谈恋爱、如何表达与拒绝。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可以喜欢别人,别人也有权利拒绝你,他人的接受或拒绝都不代表你的不好。”

她认为,与其禁止、不如引导,教孩子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这样他们在情感关系中才不会迷失。

大马性教育课程偏重生理层面

张宝云点出,大马的性教育早在1989年纳入中学课程,后来延伸至小学阶段,虽在2003年至2005年间尝试改称“性教育”(Pendidikan Seksual),但因家长反对,最终以“生殖健康教育”(Pendidikan Kesihatan Reproduktif dan Sosial)取代。

“自小学阶段起,性教育并不是独立的科目,而是融入在健康与教育里,称为生殖健康教育。”

她解释,小学阶段的性课程多聚焦于身体结构、发育与青春期变化,例如月经、梦遗及性别差异等;到了中学才逐步加入避孕、受孕及性病防范等内容。

她提到,马来西亚当前的性教育内容具体分为七个大纲,分别是个人健康与繁衍、滥用物品、心智与情绪管理技巧、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预防疾病以及安全问题。

“不过,这样的教学仍偏重生理层面,缺乏对人际关系以及‘同意’与界限的深入讲解,整体来说仍属保守。”

她点出,在我国教育部的体制下,无论在华小还是国小,性教育课程大纲是统一的,但由于宗教背景和文化差异,最终所呈现内容还是有差异的。

她说,当性教育来到2023或者2024年的版本,他们已经把关于“同意”和网络安全的内容更新在教材上。

“社会更新太快,教材不可能每年都换,所以还是有点跟不上时代,在2027年也会有新的课程。”

马来西亚性学会副秘书张宝云
马来西亚性学会副秘书张宝云

她说,在增加新课程的同时,对应的课时也会增加,好让老师能传递所有内容。

在改革方面,张宝云指出,当前的性教育内容需要从秩序进行扩充,比如价值观还有结构的体系。

“我们需要将人权以及法律的保护等知识传递给孩子,除了性教育以外,还有很多知识是孩子们必须知道的。”

当谈及师资问题,张宝云坦言,教师的态度决定课程能否被有效传达。

她指出,在教育当中知识不是最重要的,灌输知识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老师在讲到生殖器官时还羞涩、避讳,那孩子自然也会感到尴尬,教育应科学、开放、理性,让孩子理解身体不是禁忌,而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她建议教育部未来应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能以更包容、科学的态度处理敏感议题,并跨学科教学,将性教育融入道德课、辅导课或语文课中。

不出声不代表同意

她指出,如果缺乏性教育,孩子对性骚扰行为没有概念,容易被网络上的错误资讯误导,所以性知识与防范意识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正确的知识没有被传授给孩子,他们不知道网上的资讯正确与否。”

此外,她也特别强调,“同意”概念是当前性教育中最欠缺的一环。

“孩子必须明白,不出声不代表同意;任何身体接触,无论是牵手、拥抱或拍照,都应建立在双方意愿上。”

“不仅是性行为的规定,包括拥抱或者拍照,裸照和性感照片等,还有一些我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们都必须尊重我。”

为此,她也引出尊重的概念,即需要教会孩子怎么去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她举例,小学课程中已有“身体红绿灯”的教学方式,红灯区代表绝对禁止触碰的部位(如穿泳衣覆盖的地方),黄灯区是需谨慎的部位(如脸颊、腰部),绿灯区则是可安全接触的部位(如手掌)。

“这种游戏化的演练很重要,因为孩子透过实际练习,才能理解界限与尊重。”

法律是保护受害者的最后防线

对于如何减少校园性暴力事件,张宝云认为,教育、法律与社会三者必须并进。

她表示,教育负责打基础,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尊重与伤害;法律是约束行为、保护受害者的最后防线;而社会与媒体则能强化舆论意识,形成正确的公共价值,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

她也强调,媒体在报导性暴力时,必须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刻板印象的语言,以免造成“二度伤害”。

“报导时的叙述方式很重要,如果媒体能以正确、理性的角度呈现受害者故事,社会才会真正理解问题的根本,而不是责怪受害者,我们要让受害者知道错误并不在他们身上。”

张宝云最后呼吁,一定要坚持性教育课程,虽然比起法律,教育的效果比较慢。

她补充,教育的成效不会在1、2年内看到,它需要时间去改变文化与观念,但如果教育不先走在前头,悲剧就只会不断重演。

黄雯慧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