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7日讯)校园暴力与性犯罪事件频发,马大女研社指出,无论是马六甲中学学长轮奸事件、沙巴教师性侵事件、扎拉事件,还是14岁少年残杀同学的悲剧,这些事件并非偶然的个案,而是同属父权社会下的系统性暴力。

该社说,校园暴力并不只是纪律或安全问题,更是性教育缺失,以及社会结构长期容忍、鼓励以贬低与伤害女性来彰显男性气质,甚至彰显权力的延伸行为。

该社指出,在父权体制下,男性被教导以支配、控制为自我认同的基础,甚至通过贬低、伤害女性的方式彰显自身的男性气质。

“同时,部分女性为了摆脱自身作为女性的失权情境,成为校园暴力的加害者。这样的文化逻辑,让暴力成为证明权力的手段。”

女研社发文告强调,检讨校园性犯罪不能忽略性别因素。

“男性在性犯罪中占多数,但施害者的性别常被淡化,削弱了对问题根源的理解。父权文化塑造了男性对权力与性别角色的认知,社会也往往间接成为共犯——从媒体将性犯罪新闻当作噱头,到教育体系缺乏性别平等教育,再到社会对娱乐化女性苦难、正当化男性欺凌行为的纵容态度,都助长了性犯罪的发生。”

该社强调,面对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事件,教育部必须立即采取行动,防患于未然。

女研社呼吁教育部设立紧急应对小组,检讨校园性暴力与霸凌事件的通报与处理机制,同时改革性教育内容,将“性别平等”纳入课程核心。

“此外,教育部也应草拟并落实校园防霸凌制度,建立更成熟的学生申诉与辅导支持系统。”

该社指出,校园暴力案件的频发,已让学生,尤其是女学生,陷入恐惧与不安,甚至对校园环境产生抵触,失去了受教育的基本权利(Right to Education)。

“打造安全校园环境,不只能防止下一宗悲剧的发生,更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尊重与平等中成长。”

女研社说,当校园成为暴力的温床,当暴力被视作成长的必需品,当女性持续被害,人人都是女性屠杀(femicide)的旁观者。唯有正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重建教育体系价值观,社会才能真正谈论校园安全与正义。

女研社强调,除了追究个别施害者的责任,更应推动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检讨并重塑教育体系中的性别与权力结构,让性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能达到重建价值观的作用。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