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讯)董总指出,2026年财政预算案依旧未明确列出各源流学校拨款的分配比例,因此有必要公开相关细节,落实教育拨款的透明与制度化。
董总今日发文告表示,校日常运作方面,随着电费计算方式调整,学校基本和必要费用势必上升。
“政府应重新检视水电费拨款的合理性,并承担政府学校(包括华淡小)水电费,不论全津或半津学校皆一视同仁。”
“教育经费不应成为基层学校的沉重负担,保障教学活动的稳定运作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董总认为,在财政与税务政策层面,应豁免非营利民办教育机构所得税,肯定其长期自筹经费、服务社会的贡献。
“此外,亦应豁免教育机构的销售与服务税(SST)及电子发票(E-invoice)相关负担,以减轻民办学校与教育团体在行政与财务管理的压力,俾使资源更有效地投入教学与学生发展。”
文告指出,2026年财政预算案总拨款为4192亿令吉,比2025年调整后的4121亿令吉增加71亿令吉。其中,发展开销为810亿令吉,仅比上年增加10亿令吉;而行政开销则从3331亿令吉增至 3382亿令吉,增长达61亿令吉,推高整体开销。”
“董总肯定政府维持稳健支出与财政控制的努力,但同时指出,发展开销仅占19%,行政开销高达81%,比例依然严重失衡。”
此外,文告提醒,新财案中政府债务偿还比率(DSCR)预计上升至17%,较2025年的16.3%稍高,亦已突破法定上限15%。这一趋势虽幅度不大,却在财政纪律层面敲响警钟。
“债务上限并非冰冷数字,而是公共理财的底线。若债务负担持续攀升,教育、医疗与公共建设等关键领域的支出空间势将被压缩,长期可能陷入以债养债的不良循环,削弱政府应对经济波动的能力。”
“为此,董总强调,唯有以稳健、节制与制度化的财政文化应对,方能稳固财政根基,推动国家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