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9日讯)董教总对近日槟城一所国民型华文中学两名教师因管教学生遭投诉,被援引《刑法》第324条(持武器伤人)提控一事,深感震惊与遗憾。据悉,两名教师被指于2023年8月及12月在训导室以藤条打伤一名15岁学生,若罪成,最高可判十年监禁、罚款或鞭笞。两人均否认指控,已获保释候审。
董教总发文告说,深切忧虑,检控方援引严苛的刑法条文提控教师,介入校园管教事务,不啻为过度执法,唯恐严重压缩教师从事训导教育的酌情空间,也削弱教育体系的自主性与信任基础。
“教育问题理应优先透过校方、家长与教育部门的协调、调解与辅导机制处理。诉诸司法,应当是最后的救济手段。”
文告说,除非教育体系的内部纠错机制明显失灵,否则援引刑法取代教育机制既不适当,也可能产生负面示范。
“若校园管教被过度司法化,教师在履行训导职责时将踌躇不前 ,进而造成寒蝉效应,削弱学校在品格与责任教育方面的功能,得不偿失。我们因此呼吁检控方说明援引刑法的理由,并慎重检讨此案的执法方式。 ”
董教总说,现代教育应以理性沟通与辅导为核心,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互信与尊重的基础上。
董教总表示,教师应与时并进,加强沟通与情绪管理;家长与社会也应支持教师的训导工作,避免因个案而否定教师的教育使命。面对当下的校园管教挑战,单靠惩戒或司法介入都非长久之计。教育体系应强化资源与机制,推动非惩罚性、建设性的解决方式。
“首先,应引进校园社工辅导机制,让具备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专业的人员介入处理学生偏差行为、家庭困境及师生冲突,从根源协助学生改善,而非仅著眼惩罚结果。其次,应全面落实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同理心与负责任决策纳入课程,帮助学生培养自律与社交能力,减少纪律冲突的发生。”
董教总重申,唯有通过强化沟通机制、完善辅导支持,并促成教师、家长与社会的合作,方能营造尊师重道、信任教育的校园环境,落实优质教育,让下一代在品德与学识上承先启后、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