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7日讯)“昌明领养村计划”(Kampung Angkat MADANI)是政府于2024年推介的一项社区发展计划,旨在通过跨部门合作与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乡区基本设施与居民生活素质。
这项计划是随著2024年财政预算案推出的重点倡议之一,并在同年中旬开始分阶段落实。
在首阶段实施中,政府已选出42个村庄,作为全国首批“昌明领养村”,总拨款约1亿至1亿零700万令吉。
这些村庄分布于全国各州,由联邦与州层级机构共同协调执行,重点涵盖基建改善、社会赋能、教育与经济扶助等领域。
截至2024年年中,已有8630万令吉下放至35个村落,每村最高可获250万令吉资助。
随著2025年财政预算案的公布,政府进一步扩大“昌明领养村计划”的规模,计划覆盖的村庄目标增至200个,总拨款亦提高至2亿令吉。
.jpeg)
这项扩充展现了联邦政府加速推动乡村发展的决心,旨在让更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仍然落后的社区受惠,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民共荣。
对砂拉越而言,尤其是对司美拉村来说,这些全国数据并非单纯的统计数字,而是体现了政府在推动“昌明领养村计划”上所展现的政治决心与资源投入。
若计划得以顺利落实,“昌明领养村计划”有望成为马来西亚乡村发展的重要转捩点,带动村民生活品质、安全、教育与生计的全方位提升,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真正的包容与共荣发展。
砂州司美拉村迎社区升级
砂拉越沙东再也(Sadong Jaya)司美拉村(Kampung Semera)是其中一个受惠村落。
数十年来,司美拉村村民生活与河流紧密相连。大部分居民以捕鱼及务农维生,收成与渔获是家庭主要来源。然而,长期以来,村内缺乏合适的船坞,渔船维修只能拖上简陋木架,不仅吃力,也暗藏危险。

同样困扰村民的,还有清真寺、图书馆与社区礼堂因电线老旧与照明不足而难以使用,夜间治安亦受影响,不时发生偷窃案件,家长也担心孩子放学晚归的安全。
这些问题正是“昌明领养村计划”欲解决的核心。该计划由联邦政府推动,旨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而司美拉村正是获选的村落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司美拉村也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砂大,Unimas)校长阿末哈达的家乡,根据框架,每名国立大学校长需将其“原乡”纳入发展重点。
阿末哈达表示,每名国立大学校长可获分配约100万令吉资金。
“联邦政府希望我们能回馈家乡。”
“昌明领养村”由首相署执行协调单位(ICU)统筹,财政部提供拨款。在“昌明大马”框架下,计划透过领养村落,推动基建升级与社区赋能。
这项计划自2025年1月展开,预定于今年12月完成。
.jpeg)
村民参与规划打造共享社区
不同于传统“自上而下”规划,砂大采用“永续画布”框架,举办“与社区交流”对话会,让村长与居民参与讨论,涵盖司美拉下辖的5个副村:Semera Lot Baru、Semera Hilir、Semera Masjid、Ulu Semera和Semera Lot。
砂大副校长(工业、社区参与及永续)诺拉兹雅副教授指出,校方以“社区参与式研究”(CBPR)方法,确保村民意见成为决策核心。
“村民普遍关注码头安全、照明不足与公共设施短缺。我们与他们共同制定方案,重点放在基建升级与照明改善。”
在所有村庄中,村民的诉求皆如出一辙:更安全的设施、稳定的食水供应,以及更完善的公共空间。
.jpeg)
渔民期盼船坞雨水系统解缺水
司美拉希里(Semera Hilir)村长阿都哈米表示,渔民最期待的就是新船坞。“我们一直没有合适的船坞,只能用木平台修船,非常辛苦。”
他说,当地渔民协会约有50名活跃会员,绝大部分是全职渔民。缺乏船坞,他们往往需远赴Muara Tebas或Telaga Air进行维修,不仅耗时,更增加成本。
“这项设施村民们已经等待了数十年。一旦建成,各村村长将组成委员会负责管理,由渔民自行制定使用规则。我们只希望工程能尽快展开。”
他指出,预计兴建的码头宽约五至六公尺,将供司美拉地区五个甘榜的渔民共同使用。

虽然该项目原本属于司美拉洛村(Kampung Semera Lot)名下,但由于当地缺乏合适地段,最终决定将工程迁至司美拉希里村(Kampung Semera Hilir),选址于一名当地渔民自有的土地上。
司美拉洛峇鲁(Semera Lot Baru)村长贾玛里则指出,缺水是村民最迫切的问题。
“我们经常缺水,特别是干旱季节,下午几乎完全没有水压。雨水收集系统将是救星。”
他说,当地清真寺受影响尤深,因净礼用水需求大。计划将安装5个雨水槽(男区3个,女区2个),并设置太阳能灯照明。
“这些雨水槽将在砂拉越乡区供水局(JBALB)供水不足时,发挥备用储水的作用。附近的村民也可利用这些水来灌溉农作物,这样一来,不仅能减轻住户的负担,也能方便清真寺的日常用水。”
图书馆焕新 打造学习枢纽
清真寺对面是司美拉村图书馆,虽然长期照明不足,但仍是学习中心,馆员阿米努丁指出:“升级后,这里将更舒适,也能吸引更多人。”
他亲眼见证了这个空间如何改变村民的生活,孩子们在这里写作业,大人们则学习识字。
“我们曾在这里开办成人识字班,让年长者在短短三个月内学会阅读。”
“我希望能进一步扩展这项计划,例如为孩子提供阅读辅导课,甚至开办英语课程。只要设施完善,这座图书馆就能服务各个年龄层的村民。”
升级工程包括改善照明、绿化环境及设置阅读角落等措施;此外,还将在路径沿线安装太阳能灯具,特别是位于乌鲁司美拉一带的分散住户区,以提升夜间安全。

安全码头 社区的心脏
在乌鲁司美拉(Ulu Semera),一座全新的混凝土码头即将取代村民多年以来依赖的简陋临时码头。对乌鲁司美拉的村长卡山哈欣而言,这座码头不仅是渔船停泊处,更是社区的心脏。
他回忆说,最初的码头只是由几名渔民自行搭建的。“当年建造码头的,只有四位渔民。随著时间过去,因为发生过偷窃事件,我们只好把码头重建在更靠内陆的地方,并加强其结构。”
这座码头成为渔民结束一天出海工作后停靠船只的地方。不过在退潮时,船只必须被推得更靠近岸边;而遇上风浪天,许多渔民选择把船拉回家暂避,待天气好转再出海。
此外,码头也兼具治安岗哨的功能。由于曾发生盗窃事件,村民组织起夜间巡逻队,在码头驻守看守。码头同时连接学校与附近商店,是村内重要的交通枢纽。
如今在获得联邦拨款后,村民对新码头充满期待。卡山说:“这座码头不仅属于渔民,而是整个村子的命脉。它连结著我们,支撑著我们的生计,也守护著我们的家园。”
.jpeg)
多元能力建设计划 激发地方潜能
司美拉村计划总拨款120万令吉,其中74万令吉用于基建,26万令吉投入社区能力建设与社会计划,另有20万令吉与技职教育训练(TVET)合作,升级当地KEMAS幼儿园为 STREAM教育中心(科学、科技、阅读、工程、艺术与数学)。
非基建项目同样多元,包括清真寺管理训练、网安意识课程(Cybears)、爱国团结计划、理发技能培训,以及心理健康与防范性骚扰课程。
诺拉兹雅副教授强调,砂大10个学院全数参与,强调跨领域与包容性。
“我们不想让任何学院或村民被忽略。”

校长阿末哈达则说:“这不仅是官方计划,更是我回馈家乡的心愿。我希望为村民创造便利与机会,这应是一项持续发展,而非一年的计划。”
他希望这些计划能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防止人口外流,并促进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如果我们在这里成功,这模式就能推广到其他甘榜。这项计划的核心,是在社会与经济层面改造社区,让村民有能力自我成长、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