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6日讯) 昌明政府在2025年昌明预算案下,推动两项重点计划“昌明社区繁荣计划”(SejaTi Madani)与“我们的孩子计划”(Program Anak Kita),通过针对性扶助为乡区带来实质转变。
首相兼财政部长拿督斯里安华是在2024年10月的国会上,提呈2025年财政预算案时宣布,政府透过昌明社区繁荣计划(Sejati MADANI),致力于推动乡村、城市贫困社区及原住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将在2025年提供10亿令吉拨款,增强基层自主决定经济活动的能力。

该该计划下,每个乡村、内陆地区和长屋社区将获得5万至10万令吉的拨款,赋权基层人民自主选择经济活动,政府则负责监督和提供支持。
让社区自主推动五大领域项目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今年7月,昌明社区繁荣计划已向全国2303个社区发放总值1亿9200万令吉的拨款。今年度,政府则为此计划预留高达6亿令吉。

“昌明社区繁荣计划”提供5万至10万令吉不等的拨款,让社区自主推动五大领域项目,包括农业与粮食、旅游与餐饮、裁缝与手工艺、绿色与回收,以及草药与保健。
截至目前,农业与粮食领域的获批数量最多,全国已有1286个项目,总值近9900万令吉;其次为旅游与餐饮领域,共739个项目,总值6600万令吉。
砂拉越因幅员广阔及地方需求迫切,被列为最主要受惠州之一,当地多个社区案例展现拨款带来的实际改变。

在砂拉越山都望(Santubong),村委会利用9万令吉拨款,把原本空置场地建成18个摊位,如今已成为旅游区的美食街,村民仅需缴交每月70令吉租金即可创业,解决生计负担。
在实文然(Simunjan),当地村长带领村民申请拨款发展玉米种植及淡水鱼养殖,虽然首轮因水灾失收,但二度收成带来收入,现有三口鱼塘养殖5500尾罗非鱼,预计很快可供批发市场。村民透过共同劳作与群组协调,不仅增加收入,也促进跨族群合作。
.jpeg)
我们的孩子计划 逾8万学生受惠
昌明政府推动的“我们的孩子计划”,展开教育扶持工作,至今已扩展至全国逾2500所学校,逾8万名学生受惠,涵盖从小学基础教育到中学大马教育文凭考试辅导的多层次方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我们的孩子计划”专注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国已有逾2500所学校、8万3000名学生受惠。上述计划分为多个部分,包括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冲刺计划、数码学习支援、基础识字与算术(3M)课程,以及辅导辍学生重返校园。
在去年率先推行的 “2024年SPM冲刺计划”(Program Pecutan SPM 2024),已为全国343所学校、共1万零119名考生提供为期5周的网上辅导课程,涵盖国文、历史及数学三大科目。
.jpeg)
在此基础上,政府今年启动的“2025年SPM计划” 正在进行中,受惠对象为全国923所学校的2万名中五生。该计划不仅提供平板电脑和网络数据,还包括提供课程、小组学习及心理辅导,尤其惠及砂拉越等乡区地区学生。
在砂拉越伦乐国中,有11名学生入选“SPM 2025计划”。该校教师娜迪拉表示,这些学生获得平板电脑与线上辅导课程后,学习动力明显提升。
“有些学生之前常不及格,如今已经从E提升到D,甚至有人进步到C+或B。他们知道自己出席率被监控,反而更有纪律。”
她坦言,这些资源填补了基层学生的数码落差。
“有些学生以前甚至没有智慧型手机,如今因为政府提供平板,能更好地备考。这让他们看见希望,不会因为身在偏远地区而被遗忘。”

在小学教育方面,“3M计划”(Program 3M)已在7个州落实包括砂拉越,此计划目标涵盖1288所学校的5万3252名小学生,重点确保孩子在适当阶段掌握阅读、书写与计算的基本能力。
“辍学生重返校园计划”(Program Murid Cicir) 则针对全国辍学问题,目标协助5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并提供谘商、导师辅导及弹性学习模式等量身订制的干预措施。
改善地方居民收入 为孩子带来希望
从乡区旅游美食街、农业养殖到偏远校园的数码学习,昌明社区繁荣计划”与“我们的孩子计划”不仅改善地方居民的收入来源,更在教育层面带来希望。

砂拉越的例子正是全国推展的缩影,显示针对性扶助能够改变基层社区的未来。地方领袖哈迪莫尼与亚哈比汉丹均强调,拨款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收入上,也强化了当地各族群的社区凝聚力。
教育工作者娜迪拉则认为,“我们的孩子计划”的最大意义,是“给学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