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4日讯)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表示,近期多宗校园霸凌案件接连在媒体曝光,有学生因长期遭受欺凌而自残,甚至走上绝路,社会不能再装作看不见。
马汉顺指出,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IPSOS)调查显示,马来西亚在全球网络霸凌排名中位列第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统计更指出,我国在亚洲网络霸凌榜上高居第二;“马来西亚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 Malaysia)面子书专页揭露的统计中,中一学生遭遇霸凌的比例高达23%。
他说,这些数字清楚显示网络霸凌已日渐普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校园霸凌是不可轻视的隐形杀手。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长期积累、制度失守、价值观错位的警讯;更绝非“孩子之间的小摩擦”,而是一种摧毁身心的暴力,对尚未成熟的学生造成深远而持久的破坏。
他表示,霸凌的根源,错综复杂,包括家庭教育的失衡、学校制度的漏洞、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等。霸凌早已不局限于实体校园,网络成为新的战场。
他指出,对受害者而言,除了身体伤害,更有焦虑、抑郁、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创伤,严重者甚至走向自我毁灭。对加害者而言,若行为不被及时制止,他们会形成”暴力可行”的错误模式,未来在社会与职场继续复制暴行,甚至触犯法律。
“长期而言,霸凌破坏校园安全感,削弱学习动力,损害学校声誉,并养成一个冷漠、缺乏同理心的下一代,威胁社会和谐。”
马汉顺认为,解决之道包括:
1、立法与制度保障并行:制定明确的《校园反霸凌条例》,要求学校设立独立的反霸凌委员会。所有投报必须备案、调查、裁决,杜绝“私了文化”。
2、教育从预防做起:将”同理心与情绪管理”纳入课程,从小学一年级起培养尊重、理解与非暴力沟通能力。
3、辅导与惩处并重:对加害者,除纪律处分外,须进行心理辅导与行为矫正;对受害者,提供长期心理支持,避免二次伤害。
4、教师与家长的联动机制:教师应接受反霸凌培训,具备识别与处理霸凌的能力;家长应参与校园安全与心理健康讲座,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双向防护网。
5、网络霸凌监测与举报机制:教育部应配合科技平台,设立敏感词过滤与快速举报渠道,缩短求助与处理的时间差。
马汉顺说,若制度、教育与文化不能同步发力,今天的校园霸凌,就是明天的社会暴力。守护孩子的安全与尊严,是教育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