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苹果发布会于上周登场。对3C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年一度最令人期待的盛事,也是科技市场上掀起新一波冲击的关键时刻。每到这个时候,有人会彻夜守候,只为成为第一批入手最新产品的幸运儿。这样的热潮,早已不再是新鲜事。
然而,这股消费狂热也让人不得不思考:究竟是科技创新的魅力在驱动,还是消费主义的“毒性”在作祟?在经济压力与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的现实下,许多人依旧愿意为最新的苹果产品掏出数千甚至上万令吉。再加上分期付款的便利,更是进一步推高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这不禁引发一个疑问:苹果产品真的带来了生活上的革命性便利,还是仅仅成为了一种潮流与身份的象征?在“实用”与“虚荣”之间,苹果似乎总有办法让人们甘愿为它买单。
能不能买已不是问题
在讨论苹果新型号之前,我们不得不先谈价格。众所周知,苹果的售价几乎一贯高于其他手机。在为苹果买单时,最终绕不开的现实问题,还是价格与收入之间的平衡。以我国为例,最新一代 iPhone 的售价介于 RM3,999 至 RM7,999,最高配置加上最大容量(2TB)则可以将价格推高至 RM9,999。而根据统计,打工族的月薪中位数大约只有 RM2,600 至 RM3,000。换句话说,一部手机的价格几乎等同于一至两个月的薪水。若要一次性全款购买,多数人势必要再三考虑。
然而,市场也清楚这一点。即便是旗舰店,也会提供无利息分期付款方案,大大降低了入手门槛,让许多人能第一时间拥有新机。因此,“能不能买”或“配不配买”,早已不是最大问题。
问题在于,这种“看似无压力”的分期方案是否真的减轻了负担,见仁见智。苹果粉丝当然乐意接受,但对不少月光族或低收入群体来说,分期可能反而成为长期的经济负担,逐渐累积成一笔“隐形债务”。苹果的魅力正在于此:即便价格高昂,却营造出负担不大的错觉,最终让人不知不觉付出了超出能力的代价。
网路上更流行一种调侃:RM3,999 等于 799 包国民品牌 Maggi 快熟面;至于售价高达 RM9,999 的 iPhone 17 Pro Max 2TB,经过一些“数学梗”包装后,甚至被拿来和每天一杯奶茶的开销比较,看起来好像“还更便宜”。在这种氛围下,价格似乎已经不再是果粉或 3C 爱好者的考虑重点了。
我们真的需要如此强大的功能?
对于其功能,不可否认苹果产品的确是在新科技上带来许多突破性,例如影像更流畅、AI助理更进步了,甚至健康监测与紧急呼救功能都提升了实用性。就如这次发布会推出的 iPhone 17 系列及一款更纤薄的 iPhone Air,满足了对“轻便”携带的使用者需求。除此之外,新一代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也大大地提升其功能。新款的 AirPods Pro 带来即时翻译与更强的通话及降噪功能;Apple Watch 系列也做了健康、续航与感测器的更新。
乍看之下,这些更新似乎都对我们的日常帮助挺大,但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需要这些功能的?
AirPods Pro 所带来的即时翻译功能,对于需要经常用不同语言进行沟通的人群来说,是一项非常便利的产品,任何经营对外贸易、外交、语言教育、口译相关专业的人士,都会对这样一款产品有极大需求。但实际上从事这类型工作的人群有多少?排除这一类专业人士,我们似乎只有在旅游途中,才会享受到这一款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便利。可普通人一年出国几次?
再看最新推出的 iPhone 17,根据往年的惯例,更高配置的 iPhone 17 Pro 以及 iPhone 17 Pro Max 会是大家更加憧憬和追捧的目标。相比 16 Pro(包含 Pro Max),新一代 iPhone 的萤幕更新率提高了一倍、电池稍微持久一点,拍照用的前后置镜头也全面升级,扩充容量更是提高到 2TB,单论拍摄性能就几乎比肩一台中高阶的无反专业相机,还不需要购置任何镜头。可认真思考起来,有多少人真的需要常备一台专业的无反相机在身边?又有多少人有空闲、有兴趣在上班之馀去研究专业的摄影技术和参数配置,以发挥出苹果手机的强大潜力?
当然,苹果推出的产品也并非都只聚焦在某一部分人群的需求。新一代 Apple Watch 在健康监测、续航以及感测器方面的更新,就为中老年群体提供了更精准的身体数据,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它能像专业的医疗级监测手环那样,持续追踪并记录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且在其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及时通报。对比医疗级的专业监测手环,Apple Watch 的价格相差无几,却多出了接听电话、收发邮件等功能。若能透过贷款的方式降低购买门槛,让更多有需求的人群获得这样一块监测设备,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极大的福音。
是“需要”还是“虚荣”?
整体而言,苹果推出的产品有其创新与强大之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到底是因为“需要”而购买?还是因为“虚荣”而购买?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科技产品的不断升级,固然展现了科技的魅力,也让消费者一次次沉浸在便利与潮流的幻象之中。然而,当价格高昂、功能复杂、使用门槛与生活负担交织在一起时,人们或许也该停下来思考:这种对苹果的狂热,到底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还是被消费主义喂养出来的依赖?
这让笔者想起《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在伊甸园里,他们因为抵挡不住禁果的诱惑,最终失去了乐园。那颗果子并非真的有毒,而是象征人类面对欲望时的脆弱与不堪。如今,有著“苹果”标签的 3C 产品亦是如此,它代表了科技的突破、3C产品潮流的象征与消费的快感,却也可能让人一步步陷入欲望与债务的泥沼。
“苹果有毒”这句话或许并不是说产品本身,而是指那股令人无法抗拒、却可能带来沉重代价的吸引力。它究竟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剂,还是现代人无法自拔的瘾头?答案,也许要交给每一位消费者自己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