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盟内部的矛盾再一次浮上台面。土团党在没有与盟友充分磋商的情况下,便高调宣布推举土团党主席慕尤丁为首相人选。消息一出,不仅让外界侧目,也让伊斯兰党显得颇为不满。
国盟原本打著“马来伊斯兰”的旗帜来争取选票,但随著时间推移,土团党的政治号召力已不复从前。无论是民政党还是大马印度人民党(MIPP),在全国舞台上都无法扮演关键角色。真正撑起国盟的,其实一直是伊党。然而,现实却出现一种吊诡的局面,既伊党必须为土团抬轿子,在议程和候选人上处处配合,甚至要容忍土团的单方面宣告。这样的政治关系,对伊党而言并非最理想的出路。
事实上,伊党完全具备独立运作的条件。无论是在北马的吉打和玻璃市,还是在东海岸的吉兰丹和登嘉楼,都凭著长期经营的宗教网络和基层动员能力,几乎能独力拿下大部分选区。相比之下,土团在马来票仓的影响力正逐渐下滑,若没有伊党的支持,很难保住现有阵地。这也意味著,伊党并不需要依赖另一股马来力量来维持生存。相反,土团才是需要伊党的存在。
如果真要突破现有困境,或许伊党应该大胆设想一条全新的政治路径。笔者认为,若伊党可以考虑抛开国盟,不再被土团绑架,尝试与其他政党结盟,打造一种非典型联盟。一个可能的组合,是与马华、国大党,甚至MUDA 携手。这样的政治拼图听来或许荒诞,却值得认真思考。
通过这种操作,伊党可以继续牢牢掌握马来选票,马华与国大党则提供非马来族群的象征性代表,而 MUDA 则为联盟增添年轻与进步的气息。这种跨界合作,表面上或许是矛盾的,但却能在形象上打破外界对伊党单元化的刻板印象,让它从保守宗教政党变成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国性政党。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样的设想对四方都有好处。伊党能够从受制于人转变为主导方向,不再被土团掣肘;马华与国大党虽然实力大不如前,但通过这种合作,可以重新进入全国政治话语;MUDA 则在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获得跨世代的曝光和资源。至于整个联盟,则能以多元联盟的姿态出现,不仅在选票层面有一定吸引力,在政治宣传上也能制造一种四方共赢的叙事。
然而,美好的想像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巨大落差。伊党的保守宗教立场与MUDA的世俗进步理念能否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存?华社与印裔选民能否接受与伊党联手的马华与国大党?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不如说是一场政治思维实验。伊党若要真正走得更远,不能继续依赖土团党,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在巩固现有票仓的同时,拓展新的政治空间。换句话说,伊党不只是需要突破国盟的内部矛盾,更需要思考如何跨越意识形态的藩篱,建立一种能够让更大范围选民接受的政治身份。
马来西亚的政治长期陷于二元对立,朝野双方各自划地自守,导致政治合作的可能性被狭隘化。然而,历史也告诉我们,许多看似不可能的政治组合,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奇效。正因为如此,像伊党抛开土团,另组联盟这样的设想,即便在现实中难以立即实现,也能为公众提供新的想像空间。毕竟,政治本来就是动态的,联盟与政敌随时可能翻转。
或许,伊党不靠土团,真的能走得更远。只是这条路能否走得稳,还要看它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与勇气,去化解矛盾,重建信任,并跨越自身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