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视频成了暴力的舞台,校园杀人案再度刺痛社会。面对公众愤怒,首相安华宣布三项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监控、研究禁止16岁以下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强化价值观与品格教育。
方向正确,但问题在于——我们准备好让科技与教育真正携手了吗?
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未来词汇,它正悄悄走进马来西亚的校园。
在世界各地,AI系统能识别监控画面中的异常动作,追踪校园打斗、武器、拥挤场面;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型能分析学生文字与语音,辨识出抑郁、愤怒或孤独的信号;机器学习算法甚至能绘制“风险热图”,帮助校方判断哪些区域、哪些时段、哪些群体更可能发生冲突。
这些技术若被妥善使用,确实能让“安全监控”从被动录像转为主动预警——机器的眼睛可以让教师的关怀更早一步到达。
但AI并非灵药。它能识别刀,却识别不了羞辱;能标注暴力,却不理解孤独。算法的判断来自数据,而非共情。若校方过度依赖监控与模型,校园可能变得更安全,却也更冷。学生学会的,不是表达,而是隐藏。技术越精准,情感距离也可能越远。
让AI成为桥梁,而不是枷锁
在这次内阁讨论的三项措施中,AI可以成为连接现实与理想的桥梁。
其一,加强校园安全监控。
AI可让镜头拥有“注意力”——识别暴力姿态、异常聚集、武器形状,并即时提醒保安介入;更能透过行为数据分析生成安全热图,协助校方部署巡逻。但前提是:监控要有限度——只在公共区域启用、禁止入厕或宿舍,数据留存需短期、透明、可申诉。
其二,研究禁止16岁以下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即使手机被限制,AI仍可为学生保留“情绪出口”。学校可建立安全区域网与AI聊天机器人系统,让学生匿名倾诉或求助,资讯仅在校内受保护环境中流转。AI可以替代危险的网络,却不剥夺他们说出“我不开心”的权利。禁机,不等于禁声。
其三,强化价值观与品格教育。
AI可协助绘制学生的“情绪画像”,帮助教师发现谁需要更多关注;可透过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理解课堂氛围,提醒教师介入冲突;甚至能为校园引入“复原式对话模板”,帮助学生在冲突后学习修复关系、承担责任。AI不只是监控者,更可以成为教育的助教——提醒我们,人格养成也需要数据驱动的温度。
结语
若我们能让AI贯穿这三项政策——从“预警暴力”、到“提供出口”、再到“辅助教育”,马来西亚的校园或许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安全闭环:AI预警 → 情绪疏导 → 品格干预。
机器负责速度,人负责温度。
AI的终点,不是取代教育,而是放大教育。
它可以守住校园的大门,但唯有人心,才能守住文明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