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始于何时?不同人有不同的说法。本文所说的马华文学是指以华文书写的文艺作品,不包括以英文或马来文书写的文艺作品。

一种观点认为1815年英国伦敦传道会所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最早的作品。这里的察世俗为英文Chinese的音译,这份每月统计传也是现代中国最早的新闻刊物。它的目的是为了传基督教,但也摘录当时的时事,传播一些现代知识。这些传教士也在1818年在马六甲创办简单的以华人为对象的义学。他们会选择马六甲为基地是因为当时中国不允许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直到1840年代鸦片战争后,他们才进入中国本土积极传教,也为此产生了不少涉及宗教的“教案”。

就马华文学而言,有文献记录的文学活动主要出现于1880年代。这时期也是华文报出现的时期,因此早期华文文艺与华文报的发展可说是同步发展。

马来亚最早出现的现代报为1881年在新加坡出版的《叻报》,叻为石叻马来语selat(海峡)的简称。华社也曾把新加坡称为叻埠,新币称为叻币。这份报纸存活至1932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才停刊。在这期间其副刊为写作人提供了发表园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来亚也出现了不少其他的报刊,如宣传保皇思想的《天南新报》或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光华日报》。在1920年代也出现了以宣传商业产品的日报,如《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在20世纪初到1950年代,马来亚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报纸;其中较具规模的大报如《南报商报》与《星洲日报》均有丰富多样的副刊,大大地促进了马来华文文艺的发展。

在1917-19年中国出现新型文学运动后,马来亚的中文界也同步出现了新文学运动。由于时代的因素,在1920年代盛行的新文学运动富有社会改革甚至是革命的思想。这是时代使然。其中写实主义是最盛行的文风。写实主义著重反映社会现实;因此题材也偏重现实生活的反映而较忽略风花雪夜类文艺创作。

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本身经历了许多苦难,许多知识份子及文人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与为求改革以便壮大中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使命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可以想像写实主义的盛行是势所必然的。这个写作传统大体上盛行至1950年代。

进入1950年代,受港台文学思潮的影响,本地又兴起了一股现代主义的文风。写实主义偏重反映社会现实与关注社会课题;现代主义基本上较偏重写作技巧与人物的心理细节。或许可以说,写实主义者有较强的社会意识,而现代主义则有较强的个人主义。

随著时代的变迁,进入19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写实主义,这是一种写作与技巧更丰富多样的写作风格。

从性质上言,基本上可以说,19世纪末到1940年代,马华文艺或文学也可以说是侨民文艺或文学。这不仅是写作人以侨民自居,写作内容也偏重中国而忽略本地题材。按理说,文学作品应是反映此时此地,当时当地状况的产品;只是,那个时代的华族在性质上多是华侨,其作品关注中国而非本地,也是时势使然。

本来在1920与1930年代,也有文人强调文艺作品应有南洋色彩或马来亚色彩;只是由于抗日战争逐使抗战文学成了主流,进而淹没了著重此时此地的写作。只是进入1950年代后,侨民文艺已逐步转化为马来亚文艺。今天,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基本上均以本土的人、事、物、景为题材。

说到底,文学与艺术(包括表演艺术)必须做到反映当时当地的人、事、物、景,才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必然的趋势。侨民文艺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孙和声

时事评论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