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在1942年12月7日要启动太平洋战争?原因当然是多重的,首先日本想成为亚洲的霸主,实现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其次是日本认识到美国会成为日本争霸的阻力,要实现霸权与美国一战是不可避免的;其三,日本要夺取东南亚的自然资源,以便以战养战。
毕竟,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而要打战,当然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战争;其四,德国在欧洲的初期胜利也激励了日本;其五,日本以为美国虽强可若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两边开战,应该会削弱其战门力。
实则,美国本身也有这个顾虑。而希望在大西洋战争结束后,才转向太平洋;只是即然日本不只宣战,还偷袭珍珠港,美国便只能同时在两边作战。
战争后果是,美国依然有能力两边作战,而日本则高估了本身实力,特别是战线拉得太长,反而加速了日本的失败。易言之,以战养战是一把两刃刀。
从综合国力与潜能的角度看,美国的实力的确远高于日本。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也与美国的发展程度相关。
从人口规模来看,在1938年,美国的人口是1.3亿人,而日本是7220万人,是美国人口的近半。同年,德国是6850万人口,而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则是4000多万人口。
从全球制成品产出的角度比较,美国占了全球约28%,而日本仅占约3.8%,远低于美国。实则,在对美开战前,日本还长期从美国进口制成品与矿产。德国则占了约13%,也低于苏联的约17%(当时苏联人口约1.8亿人)。
英国与法国则个别占了9%与4.5%,此外,从国家生产总值来看,在1937年,美国是约680亿美元,而日本只有约40亿美元,差距太大。
尽管如此,美国的国防支出仅占总产品的约1.5%,而日本竟然高占约28%。进入1940年代初,日本的国防支出甚至高达开支的近70%,可以说,这是难以为继的。国防支出那么高,打短期战还可能,若是长期战、持久战,就难以为继(以上资料引自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的《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日本军国主义者看到德国初期快速胜利也以为可以如德国一样快速致胜,可事实上,即便在中国的战事,也是越拖越久。毛泽东便说要打持久战。做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最忌打持久战,可日本不自量力,竟然把战线越拉越长;特别是与潜力十足的美国开战。
战争成本与收益
实则,从科技与制造业的角度看,美国的潜力也高于日本。即便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以为摧毁了美国的海军实力,没想到美国很快就恢复海军力量。
其实,在对美开战前,日本内部也有很大的争议,连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本人也说,这是一场豪赌;可他们也认为若不开战而被美国压制,日本会沦为三流国家。说到底,就是被霸权主义冲昏了头。此外,他们也没料到,美国的参战与德国在苏联的失败会那么快便使德国战败。
当然,日中打了14年的战争也是导致日本最终战败的主因。毕竟,战争是烧钱的事,要在中国长期维持战争,必然消耗日本大量资源,终而耗尽日本的国力。
前苏联占领阿富汗十年,最终也决定撤军;美国同样最终也从阿富汗撤军主因便是不想再消耗国力于无关紧要的国家。这里还涉及了一个占领后的治理成本。这还引出了一个成本收益的课题。若成本高于收益,迟早也会放弃,至于美国会参战二战,除了意识形态因素外,自然也有实际利益的考量。
亚洲若真被日本统治就会冲击到美国在亚洲的实际利益。因此,美国的参战,也不是全然出于正义感,而是有现实利益的考虑。
二战后的美国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也成了所谓自由世界的领导与世界警察,在全球各地有好几处军事基地,而日本则成了美国的附庸国,外交政策也唯美国是从。美国扮演英雄国家的代价之一便是国防支出庞大,长期占了全球支出的约40%之高,可以说已是过度扩张。特朗普上台后,则要逆转这个趋势减少对外负担。后果便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得增加本国的国防安全支出,如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