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学念什么?”多年前在克罗地亚的青年旅馆,与某个外国年轻人同寝。隔天比较熟络开始聊天后,我随口问。

“我还没念大学呢。”他笑了笑,“我想先到处走走,打工换宿,理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才决定要升学还是工作。”

那你父母不会担心吗?我开始好奇这位26岁英国青年的生活背景。

“他们觉得人生很长,没一定的标准活法。与其硬塞进一个框架,不如让我多去尝试,多点犯错也无所谓。反正人生不急著跑第一,找到内心有兴趣的事才要紧。”

书本不断重复的道理。但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嘴里说出来,还真是有点意思。

毕竟在东方文化,“停下来”往往等于落后,对人生不负责任。眼前的这位青年却把“停”当成一种选择,一种为了心灵踏实而暂缓脚步的勇气。那一刻,我心里浮现一个念头。

也许,东方社会给孩子的“选择”教得太少了。

许多家长或老师习惯教孩子要坚持,却很少教他们“可以放下”。不曾考虑到方向一旦错了,越坚持只会越痛苦。就算知道孩子熬不下去,可大家还是习惯对他们说,咬牙撑过去就好。

很少人真正看到,有些人早已在压力中默默崩塌。

所以,当读到最近的新闻,心口像被敲了一下。一所学院在两天内发生两起学生坠楼,究竟是不堪霸凌或忧郁症困扰,目前众说纷纭,但这些离开的人都仿佛在提醒,这个时代的“选择”再多,内心看不到出路,依然会被逼到墙角。

是不是他们累到看不到其他活路?是否因为社会只允许“往前冲”,却不允许“停下来”?是不是当一个人说“我不行了”,听见的却常常是“你要坚强一点”?

每个人都会说,心理谘商与亲友陪伴很重要,但我想有几件事都该重新思考。

脆弱能不能被允许?尤其当孩子面对不喜欢的事说“我受不了”时,却还是不断被教育要强大?

我们是不是太急著给答案?是否误会了陪伴的意义是先听懂,而非立刻开导?至少有人陪著哭,胜过千句劝说?

甚至大家能否把心理健康变成日常,像定期检查身体一样,心灵也需要长期维护,而不是等到危机才仓促补救?

大家都真的没有选择;而是习惯只看见“成功”这一条路?而人生难道只能一路往前吗?为什么“休息”变成懦弱,“停下”就等于失败?如果把更多的空间还给那些正在挣扎的人,会不会有些悲剧就能被避免?

我知道,这些疑问无法挽回已经离去的人,但至少它能提醒我们,教育与家庭,不该只教孩子“撑下去”,更要教会他们“如何选择”。真正的勇敢,不是永远向前,而是知道何时该停下来,照顾自己。

若此刻正觉得难熬,请记得你不是孤单一个人。或许在结束生命前,勇敢转个身,离开不对的人事物,果敢选择另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不需要向谁证明什么,也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因为活下去,本身就是最重要的选择。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