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五十九分,萤幕上的数字跳动到最后一秒。

城市另一端,一位因网络争议而成为全民公敌的女记者,正在家中刷著社交平台。下一分,她突然发疯,自己用刀划开喉咙。隔天,一位在直播中辱骂粉丝的饶舌歌手,也在五点正痛苦倒地,就算及时送院,也回天乏术。

两人的共通点,是死前都成了社交平台上的全民公敌,名字被贴上“#DeathTo某人”的标签。那是网络看似游戏的集体猎巫,每天锁定一个最讨人厌的人,下午五点就会离奇死亡。也就是说,只要说错话得罪人,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名字。

警方后来发现,这是一场由骇客操控的蜂杀计划。为了应对蜜蜂消失危机,未来的世界研发出“蜜蜂机器人”来替代授粉,不料这套系统被人入侵,用作追踪社交媒体标签的无声凶器。所有参与标签投票的人,都像是授权蜜蜂进行一次次的刺杀。

换句话说,人民都透过网络参与一场看不见的公开处决。死者都没有经过审讯,并非经过法庭谨慎判断的正义,而是一场由匿名群众和无声机器共同执行的死刑。

这是《黑镜》第三季的故事〈全网公敌〉剧情。近期国内的许多事,让我莫名联想起这部2016年的剧集。

前经济部长拉菲兹的儿子在布城购物中心遇袭,被人持针筒注射,动机不明。13岁的扎拉凯丽娜(Zara)疑似遭到校园霸凌,被发现卧倒在3层楼的建筑前;还有国旗倒插与国歌不敬事件,在网络上掀起各种讨伐。

这三件事,一个来自政治,一个来自校园,一个来自符号与意识形态,却都映照著同个现实——暴力的模样。它可以是针筒,是校园走廊的冷眼,更可以是网络上被成千上万人复制的辱骂。

无论哪种新闻,都能看到愤怒的留言比理性辩论都多。就算是为正义出头,也极少数懂得平心静气讨论,导致原本要讨论的问题重点,会从“你在说的问题”最终转移到“你在攻击我”。

结果讨论的立场越走越极端,真正的问题反而被淹没在骂战里。

最可怕的是,社交媒体的演算法偏爱这些能激起情绪的内容,因为愤怒、讥讽及羞辱等,比冷静分析更容易被点击与分享。结果一次跟风的转发,一次情绪化的留言,就像往水面丢下一颗石子,涟漪会推向谁,撞出什么后果,没有人能预料。

当大家习惯用情绪批判取代法律程序,像是默许“谁声音大,谁就是正义”。只是,这种文化一旦形成,随时可能反噬到自己身上,因为正义的定义会随著情绪潮流而变。

就像〈全网公敌〉的结局——最终超过38万人同时暴毙。因为骇客真正的目标并不是每天被标签“该死”的人,而是所有参与标签的完美。每位自以为只是“发个评论”,不断以正义为名诅咒他人去死的网民,才是整场游戏的真正猎物。

网络上仇恨

这个极端的结局,无情却真实地提醒著我们,目前网络上的仇恨目标,每天只是换了不同名字;许多自认正义的多数,原以为正在拨乱反正,为民除害,孰不知是不自知地制造出另一种祸害。

当大家在键盘前敲下情绪化的字句时,真的能分清楚自己是在追求正义,还是在满足一时的愤怒吗?

当轻易为一个陌生人贴上“该死”的标签,是否想过,这个标签终有一天会不会落在自己身上?

当“声音最大”就能取代法律,“群众的审判”就能凌驾真相时,这还是我们想要的世界吗?又或者,我们早已成了自己最害怕的那种人,只是从未察觉?

在〈全网公敌〉里,38万个自以为站在正义一方的网民,最后全成了机器蜜蜂的猎物——只因他们曾义愤填膺地参与过“#DeathTo”的游戏。

如果我们连平心静气理性讨论的素养都没有,只懂得情绪性的转发与留言,把网络变成一个巨大的绞刑场,那么当浪潮退去时,我们真的确定自己不会是站在绞刑台上的那个人吗?

科技越发达的世界,理性温和的交流技能反而更少,这就是我们希望拥抱的未来吗?

当初还以为〈全网公敌〉的世界还很远,孰不知我们早已活在这样的世界了。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