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祖辈那代在二战时经历过什么吗?
这个问题提出后,相信答案多半是模糊的。
即便他们曾说起“日本兵”来过村子,但语气里总是压著,甚至三言两语就转移话题。他们不是健忘,而是选择遗忘。这种沉默,几乎都在大马家庭里悄悄遗传下来。
问题是,当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甚至无意深究,那我们如何能理解彼此?人民如何建立真正的集体记忆?一旦历史缺乏共识,就容易变成敏感与不信任的温床。
由旅台大马导演廖克发执导的纪录片《由岛至岛》,正是从这样的问题出发。
这部长达近五小时的纪录片,没有训斥,也没有追究,却是一部令人动容的历史寻根之作。他花了8年走遍大马、台湾、新加坡、印尼、澳洲与日本,逐一采访曾参与、见证或被牵连进二战历史中的人物与后代。
他的动机来自儿子的一句童言:“台湾的士兵被派去东南亚,那不就是我们来的地方吗?他们在那里做了什么?”
这个问题,不正是我们也应该自问的吗?
历史课本提过日本军,却甚少提及这些士兵当中也有不少被征召的台湾人,甚至东南亚当地的人民。这些人在这里的乡镇与村落做过什么?谁是加害者?谁是受害者?又有多少人身份模糊、选择困难,在战争体制中做了不得不做的事?
《由岛至岛》的可贵,在于它不替任何人下判断——它只是让人说话。
有人自小被教导阿公是“英雄”,长大才发现祖父可能参与过屠杀;有人是幸存者的后代,家族留下的记忆全是逃亡与丧命;也有人为了祖先的战争罪行,定期捐血作为赎罪;更有日本学者,每年带学生到大马的小村庄扫墓,为当年死去的无名者鞠躬致意。
这些故事没有高潮迭起,也没有震耳欲聋的哭喊,但却带著强烈的人性重量。
形式简朴 镜头干净
廖克发导演没有用纪录片去分对错,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说书人,在巨大的历史断层中,铺出一条条可供我们理解彼此的桥。他让观众感受,当历史常被粗暴切割为“英雄”与“敌人”时,我们反而会忽略多少身不由己的灵魂?
《由岛至岛》的形式简朴,镜头干净,不花俏,但节奏超好。每段访谈剪接都经过精心处理,让观众能自然理解事件背景,同时留下思考空间,而不是预设立场。
这不是一部只谈过去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追溯过去,反思现在,珍惜未来的作品。
它让我们正视,历史如果只是数字与地点的堆叠,终究无法抚平创伤;只有把人放进来,只有当我们开始诚实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情感,历史才会真正属于我们。
导演在分享会后开玩笑,尽管是在马来西亚国际电影节上映,但这是他首部没经电检删减,完整在大马上映的片子,“这已经是某种进步”。
但我想说,真正的进步,应该不只是允许这样的片子限量上映,而是要让它走进每所中学、每间图书馆,成为大家集体理解历史的一部分。
毕竟,为何各族仍然互相怀疑?为什么很多议题一碰就敏感,舆论总是撕裂?或许正因为我们从未好好处理历史,也从未为彼此开过一场真正的对话。
在这部片中有很多语言。华语、马来语、日语、闽南语、客家话,每个声音都带著家族的重量,呈现出彼此认知的伤痛与记忆。而《由岛至岛》的价值不只在影像,而在点燃一个提问的起点。
我们是否准备好,以人性为基础,而不是以仇恨为起点,重新整理共同的历史?唯有如此,历史才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日期与名字,而是一种让我们靠拢彼此的勇气。
毕竟,国家的未来,不只是靠选票撑起来的,更靠一群人愿意诚实叙说记忆,彼此理解,并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