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雪州加影念书时,常常搭乘地铁出行到吉隆坡市中心。加影地铁站同时可以搭乘电动火车(KTM)和捷运(MRT),又是加影捷运线的终点站,因此生活在加影周遭但在雪隆工作的人常常要在加影站通勤到吉隆坡,想来也是因为这些原因,加影站旁边还兴建了一栋停车场,以实现地铁park and ride的停车换乘服务。
但这些停车场的规划本身也代表了另一层成本:每一天需要多支付4.3令吉作为停车费,再加上当时的地铁月票价为100令吉(现在为50令吉),因此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如果要开车前往地铁再到吉隆坡工作,每个月大约需要支付约200令吉。另一个隐性成本,便是车辆。许多人没有汽车,只能选择通过搭乘Grab前往地铁站,同时下班也需要搭乘Grab回家。
造成这个结果,是因为整个雪隆(其他地区当然也有相似问题)的巴士系统效率极低。许多住宅区根本没有被巴士服务覆盖或路线极少,加上巴士不准时、巴士站极其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可以遮阳挡雨的亭子,只不过竖起一根柱子以表明此处是巴士站。试问这样的巴士站,又有多少人甘愿冒著风雨和日晒的风险来候车?
但为何政府宁愿选择兴建停车场,鼓励人们驱车前往地铁站转乘地铁,也不发展更有效的巴士路线和增添更多的巴士来缓解人们通勤的困境呢?要知道,并非人人都有购买汽车的能力,而公交实际上是让人们降低通勤成本的主要方式。如果巴士路线规划妥当,人们根本无需特意开车前往地铁站,还要面对车位不足的风险。因此一个规划良好的巴士-地铁接驳路线,远比多十个停车场更能起到舒缓民困的作用和提升人们使用公交的意愿,不是吗?
而且相比起无论在营造成本还是维护成本都极高的地铁系统,巴士系统其实更易于维系和管理,是个能够在短期内见效的途径。团结政府如欲尝试削减汽油津贴,应当先鼓励人们转而使用公交,而非提倡park and ride概念,发展和改善现有的巴士服务,舒缓人们的通勤压力,对政府而言是当务之急。
限制停车变成惩罚通勤者
毕业后,这两年经常在蕉赖十一哩(Batu 11)搭乘捷运前往吉隆坡市中心,这座捷运站并没有park and ride概念的停车场,捷运站附近只有一栋公寓和店铺。过去,人们在此处通勤,是将车停在店铺外的公共车位,支付地方政府停车费大约70令吉以购买月票。
其实,此处的车位本就不足,几乎每个上班日都会停满,但公交的不便让附近住户不得已必须开车前来捷运站通勤,而这些车辆又影响了附近店铺的营业,让消费者对此地却步,反而是从不光顾这些商家的上班族霸占了停车位。不知是否因为这个原因,近期市政府将捷运站周围的停车位画上红线,限制每辆车只能停放两个小时。但问题是,即便限制了最靠近地铁站的停车位,附近其他停车位同样是各个店铺的门口,这不过是转嫁了影响而已。
再一次,我们看到了政府试图处理糜烂的政策所产生的问题,也就是对当地业主生意造成的影响,却更加剧了通勤人士的困境。如此限制停车时间,也许可以避免车位被上班族霸占的问题,但对这些人来说又是否公平?我曾使用过这附近的巴士,从我住的公寓到巴士站距离不算靠近,加上不准时的巴士,还有下班时间因为Grab Car的需求的导致拥堵的地铁站,有时甚至等上一个小时都不见巴士抵达捷运站,这样的公交是通勤人士愿意使用的吗?
限制停车时间无疑是惩罚别无选择的通勤人士,而且政府没有想办法舒缓他们的困境。如同汽油价格调涨,纵然是未来趋势,也不该强迫人们在没有替代选择的情况下吞下苦果,如果今天要减少车辆上路、提高汽油价格、鼓励使用公交,那么首先政府应该先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公交服务,建立对行人友善的环境,而不是单纯地惩罚驾驶人士。
取消津贴前先改善公交
说到底,政府究竟是希望我们继续开车,还是希望我们使用公交呢?如果政府认为燃油津贴正在榨干这个国家、车辆拥堵已经成为雪隆区的重要课题,那么就请你们正视公共交通的建设,而交通部长更不要宣称我国公交系统已经比得上香港、新加坡,任何一个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人都会对你这番毫无见识的谬论嗤之以鼻。
我也请满朝衮衮诸公放下身段体验一个星期的巴士通勤服务,看看那些不准时又没有礼貌的司机、破烂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巴士站、从住宅走到巴士站那糜烂的道路等等数不胜数的问题是如何消磨人们搭乘公交的意愿。与其继续花大钱盖大道,然后惩罚那些受堵车所苦的人,让他们支付更多过路费,何不正视这些更简单更基础的问题?
再比如更陈旧一些的轻轨等服务,更是时常看到年久失修的扶手电梯、升降机等,对弱势群体如老年人、身障人士来说使用起来何其困难?前些年发生的轻快铁相撞事件和最近连续发生乘客跌入轻快铁铁轨受伤乃至丧命的问题,更让许多未曾使用公交的人士却步。这些问题不解决,要如何鼓励人们使用公交?
前文提到蕉赖十一哩捷运站(MRT Batu 11),直接限制停车时间难道就是鼓励搭乘公交,减少汽车上路的德政吗?这只不过是让上班族更加辛苦的苛政,最终他们被迫去其他有park and ride的地方停车,或者使用电召车,又或者直接开车前往吉隆坡,根本无助于舒缓任何困境。
如果政府真的要让公交比肩邻国,至少得先增设社区接驳小巴,连接各住宅区至地铁站——尤其优先覆盖人口更密集的住宅区——然后增设巴士专用道,避免巴士和拥堵的车辆一起塞在车龙当中,反而让巴士显得效率不彰;设立带有遮蔽和LED电子看板的现代化巴士站,大力推广实时查看巴士动态的软件(如MyRapid PULSE以及 MyRapid Bus Kiosk),让用户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等待时长。
毕竟,一个让乘客毫无尊严地日晒雨淋仿佛等待果陀般候车的公交系统,要如何比肩新加坡、香港?又要如何改变人们对公交系统的负面印象,鼓励人们使用?扪心自问,究竟使得公交系统亏损严重的是定价太低,还是人流稀少?
当然,如果政府认为现有的公交已经不错,那就不要问为何人们对燃油津贴被取消如此愤怒。即便人们已经明白这是大势所趋,也接受希盟过去多次承诺调低燃油价格的宣言并不现实,但如果政府继续忽视公交的基本问题,强迫人们吞下多年积累下来的苦果,自然无法赢得人民对能源补贴改革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