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17日讯) 民主行动党士姑来州议员玛丽娜表示,霸凌致死、性侵及近日震撼全国的校园持刀伤人事件,这些悲剧不断发生,政府必须针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趋势、成因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展开全国系统性的深度研究,并将研究用于日后在政策及法律上的改善。
“更迫在眉睫的,是政府应全面检讨并强化对未成年网路与社群媒体使用的监管,以防止孩子继续在虚拟世界中迷失、受伤或被误导。”
玛丽娜周四发表文告,作出上述呼吁。
她指出,这一连串事件,必然反映当代年轻世代已出现严重的社会病态,如果真是一场蔓延的“社会疫情”,我们必须思考——未来的下一代会变成怎样?我们将迎来一个怎样的社会?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网路上的不良内容正快速地侵蚀社会的价值观,尤其是这些思想还未成熟的孩子。”
她说,教育体系的根本使命是培育良好品格与道德价值。唯有当道德根基稳固,学生才能自律、有礼、懂得尊重他人。这些价值最终会孕育出有温度、有灵魂的公民。但如今,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在某处迷失了方向。
玛丽娜表示,我国在2014年废除初中评估考试(PMR)、2021 年废除小六检定考试(UPSR),2023年正式取消初中三评估考试(PT3),体罚在近10年来也逐渐退出主流教育方式。这些改革的起点无疑是正确的──希望打造更人性化、少考试、重素质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学习中发展潜能,而非由分数定义。
“然而,我们也必须坦率地承认:当初在执行这些政策时,国家并未同时建立起足够完善的替代机制。考试取消了,教师却没有被充分训练去掌握新的评量方法;体罚被废除了,但学校也未建立起更有系统的学生行为管理和心理辅导系统。”
她反映,结果,教师失去了“该如何管教”的指南,家长失去了“该如何配合”的方向,学生,则失去“界限与引导”的平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教育制度的真空:理念在改革,制度在调整,但执行层面的支撑却落后。
她透露,许多教师在社群媒体发文诉说心声:他们感到无力,也不敢再采取任何教育性的管教行动。即便出于善意、希望“人性化教育”,
但他们担心最后被误解、被投诉,甚至“反噬自身”。于是,越来越多老师选择沉默。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被制度与社会观感逼出的无奈。
“根据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的筛检结果,仅有33%的2025年SPM考生通过心理健康正常标准。学生愈发暴露于心理健康问题。从数据可见,自2019年以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增加了一倍。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国家的社会危机。”
她强调,本身不希望把矛头指向任何一方。但眼前的问题,必须由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各界携手面对。因为教育不只属于教育部,更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所有发生在教育体系中的问题,终将决定未来我们将成为怎样的民族。
她认为,教育不应只是“去掉旧制度”,更需要“建立新文化”。如果我们无法同步建立起更全面的教育支持系统——包括教师培训、心理辅导、人格教育与家庭合作——那么再好的理想,也可能被现实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