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语作为我国的国语,它丰富的词汇有来自各国的,如buku就是借自荷兰语,catur(棋)源自梵文。而其中不乏借自本地华裔方言的词语,都是音译词,今天专谈借自华裔方言的马来语词语,这些材料都取自我国马来文权威辞典Kamus Dewan(第4版)。
先看食物。mi是面(条)、bihun是米粉、bakmi是肉丝面、kuetiau是粿条、cang是粽子、pau是包、popia是薄饼、tauge是豆芽、tauci 是豆豉、taucu是豆乳/腐乳、tauhu是豆腐、kuih是粿/糕饼、kailan是芥兰菜、kucai是韭菜、lobak(萝卜)、cincau是凉粉/仙草、kekwa是菊花、teh是茶、kuaci是瓜子。taukua是豆干,可Kamus Dewan的taukua(豆干)却也当成tauhu(豆腐),而这两种根本就是不同的食物。
用品方面,借自华裔方言的词语也有一些。bak是墨、cawan是茶碗/茶杯、teko/tekoan是茶壶、mopit是毛笔、koyok是膏药、sempoa是算盘。
其他如kongsi指公司或合伙、loteng/laoteng是楼顶、cincai指随便,不认真(清采)、ngam (岩,口字旁)指亲密融洽、合适、ngam-ngam是刚刚好、samseng 指三星或流氓、 singse是先生(专指中医)、taici是太极、taiko是癞哥(麻风病)、taukeh 头家(老板)。bohsia无声(道德观念随便,滥交成性的堕落一群,专指少女)。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借自华裔方言的马来语词语,音译主要来自闽南话。相比之下,我们媒体的主编音译友族或外来语却是从粤语下手,例如Hajiji,不是华语的“哈吉吉”,而是粤语的“哈芝芝”,咋看还以为是位女性。也有报纸译名位“哈兹兹”。音译最重要的是不能脱离原文的发音,必须尽量接近原文的发音。所以不管是“哈芝芝”还是“哈兹兹”都比“哈吉吉”的译名逊色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