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1日讯)针对近期社会及校园接连发生刑事案件,心理辅导员指出,孩子心理压力成因复杂,非单一因素导致,唯有政府、学校、家庭与整体社会多方联手,才能有效减少悲剧的发生。

马来西亚注册与执证心理辅导员陈淑雁受访时表示,社群媒体本身是资讯平台,合理使用可带来正面效益,但若缺乏引导,容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她认为,媒体报导本身也具影响力,若处理不当或过度夸张,可能让青少年产生错误的模仿心态与观念。

“校园的主要人群是青少年,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被煽动或盲目跟风,例如曾经出现的Momo或Me2事件,就是因为缺乏判断力与自我认同感所导致。”

她指出,一些青少年为了寻求认同感,可能会将霸凌或暴力视为“英雄行为”,甚至在欺负他人过程中获得心理快感,逐渐迷失了同理与边界。

更应反思父母怎么了

在辅导经验中,陈淑雁多次强调,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应只单方面问“孩子怎么了”,更应反思“父母怎么了”。

“孩子长期得不到家庭关爱与情绪支持,会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只能从网路中寻求情绪出口,甚至透过伤害他人来获得满足。”

她指出,这些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或自伤事件,正是孩子对社会发出的警讯,孩子在向我们求助,他们会认为“我很痛苦,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陈淑雁提醒,家长与老师应该培养孩子的情绪韧性,而不只是单一关注成绩表现。孩子需要被聆听、被陪伴,有表达与释放情绪的安全空间,以避免压力累积到最后崩溃。

禁用社体非长久之计

她表示,在现代社会中,禁止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并非长久之计,更重要的是从家庭、学校与整个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会孩子如何分辨真假与善恶。

“不要让家庭沟通变成只剩功能性。孩子需要情绪支持、需要被理解与真正的陪伴。”

她也强调,媒体传播具有感染力,当青少年接收过多负面资讯时,更容易陷入悲观与无助,因此需要良好的引导,避免悲剧一再发生。

陈淑雁建议,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写“情绪日记”,帮助他们察觉与厘清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心理免疫力,进而理解“负面想法并不可怕”。

她也建议孩子在网路世界中建立“心理界限”,包括不与陌生人分享私密资讯、不在深夜浏览过多负面内容,以及设定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限制。

“社交媒体就像一面镜子,你选择看什么,它就会反映什么。”

李铠仪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