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的讨论再度引发关注。有人主张"宗教治国",认为道德与法律应以特定信仰为基础;也有人引用"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强调精神信仰与世俗治理应界限分明。在文明日益多元、社会复杂多变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申,政教分离不是选项,而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

别忘了历史教训,宗教与权力结合的困境,只是加剧极端。历史上,政教合一的体制曾长期存在,但其弊端早已暴露无遗。宗教教义与政治权力的捆绑,往往导致以下问题:

1. 压迫少数群体,非主流信仰者或被冠以"异端"之名,遭受排斥甚至迫害。
2. 阻碍科学与社会进步,当教义与理性冲突时,真理可能被迫让位于教条。
3. 国际关系紧张,宗教立场的差异可能演变为地缘政治的裂痕。

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到近现代某些国家以神权名义推行宗教律法,无数案例证明,将某一宗教价值观强加于全体公民,只会制造分裂与不公。

世俗治理,是确保公平与多元的保障。世俗化治理并非反对宗教,而是通过制度确保不同信仰(乃至无信仰)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其核心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以特定宗教经典为立法依据,而是基于共识、人权与公共利益。公共领域的中立性,政府机构、教育体系等应为所有公民服务,不受宗教教义主导。信仰自由的真谛,个人有权私下或公开实践信仰,但无权将其强加于社会整体。

所谓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应该做到"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世俗政体应该捍卫的正是这种"和而不同"的文明精神,而非某一种种族或宗教的一言堂。

回归常识,让信仰属于个人,让治国基于理性。有人担忧,世俗化会导致道德沦丧。然而,人类伦理的基础从来不只是宗教。哲学、人道主义与文化传统同样能构建道德共识。相反,将道德完全寄托于宗教,反而可能简化复杂的社会问题,忽视现实需求。

真正的信仰应关注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而非对公共权力的掌控。一个健康的社会,既尊重信徒在教堂、寺庙中的虔诚,也坚持在议会、法庭中的理性决策。

"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句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笔者呼吁还政于世俗,还信仰于个人!唯有坚持政教分离,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包容、平等与繁荣的现代社会。

陈维浤

柔佛青年议员教育委员会,南方大学学院研究生。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