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这几天在日本冲绳岛旅游,也关注马来西亚的新闻,特别是有关政治的,有时像一杯被摇晃的红酒——看似优雅,实则暗潮汹涌。

旅游局宴会“供酒风波”,就是最新的例证。几瓶葡萄酒,竟能掀起宗教、文化与政治的三重浪潮。

事情并不复杂。旅游部长张庆信解释,晚宴原由旅游局主办,后由业界接手,全额赞助,政府分文未出。

他强调,提供酒饮是私人企业的选择,与公帑无关,也并非官方活动。逻辑上,这番说法站得住脚。然而,伊党宣传主任、巫青团长、乃至前巫青团长凯里纷纷上阵,要求首相开除部长,理由是“亵渎宗教尊严”。

这些小喽啰,啰啰嗦嗦,党内外人士,站成一排,心手相连,一气呵成。

于是,一场原本属于经济与外交层面的社交晚宴,硬是被推上宗教的审判台。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宗教情绪,是马来西亚政坛最容易被点燃的柴火。

任何与“酒”和“猪肉”挂钩的议题,都可能被演绎为“信仰受辱”。

政治人物最懂得如何点火,也最擅长在烟雾中收割选票。阿克玛与阿末法德里这番高调发言,说是捍卫信仰,其实更像是在为即将来临的大选铺路。毕竟,宗教愤怒,是最便宜的政治燃料。

张庆信或许有官僚式的傲气,但他这次的回应并非无理。他提醒政敌:“如果继续这样挑事,谁还想来马来西亚?”——这句话虽然带点情绪,却道出了真相。

旅游业吃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包容的形象。外商、旅行社、国际代表若觉得我们是个动辄因“酒杯”起风波的国度,他们下一次恐怕只会把合约签在新加坡或曼谷。

更可笑的是,风波至今焦点都落在“喝不喝酒”,却没人讨论“晚宴带来4亿2000万经济效益”这件事。

宗教口号掩盖了理性讨论,也让国家再一次陷入“谁更虔诚”的竞赛。政治人物的嘴里,信仰成了武器;真正的信徒,却被迫为他们的操弄背书。

回看这场争议,我看到的不是一杯酒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如何被“道德化政治”绑架。

当宗教被用来制造敌我,当政治靠煽动而非治理维系,我们离多元包容的国家愿景就愈走愈远。政客还一直在国际舞台上赞誉自己多元文化,往自己脸上贴金,那是多么虚伪的和可耻的事!

有人问,这样的小课题为何能被炒作成国家级风暴?答案简单——因为愤怒比真相更有点击率,宗教比理性更能动员群体。而在这个被社交媒体与民粹包围的时代,一杯酒,是否就足以让部长丢官、让社会分裂?!

酒能助兴,也能照妖。它照出了谁在真正为国家努力,也照出了谁在借上苍之名,行“法利赛人”之实。

周本兴

执业律师/麻辣大状/令狐冲。著作:法庭恩仇录/我在黑帮的日子/要ubah也要跟Law走/马来西亚Law霸/情诗九九爱我久久/我的忧郁不是病/法庭揸Fit人。大马忧郁症关怀组长/讲师/法律顾问/人权律师/潜水诗人/创意达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