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礼拜,只要从家里出发,就会在外头的 LRT3 车站附近,看到列车沿著高架轨道缓缓试跑。车厢灯光微亮,速度不快,本来应该让人感到期待。然而,想到这竟是一条已延迟四次的公共交通工程,心里难免浮现疑问:这一次真的能如期在12月31日通车吗?

从工程启动至今,巴生地区的人对它的代价再熟悉不过:长年道路封闭、交通打结、施工噪音不断,居民与商家一起熬过了数不清的“车龙日”。大家愿意忍耐,只因相信未来会有更便捷的公共交通作为回报。但回头看来,从2018年一路拖到今天,这条线的故事已经从“充满期待”变成“几乎不抱期待”。

这项工程延误的故事,要从 2018年说起。当时政府宣布重整 LRT3的成本,预算直接砍了一半,通车时间也从原本的 2020 年拉长到 2024 年。理由是要降低加速施工的成本,这是第一次延迟。之后因为疫情爆发,施工停滞、测试受阻等等问题,2024年的通车期再度被推后,理由是安全考量。接著在 2024 年 7 月,交通部进一步宣布 LRT3 会在 2025 年第三季正式营运,也就是从 2025年3月再往后延五、六个月。这一切到了今年变得更加荒谬。交通部长在2月给出最具体的一次承诺:9 月 30 日一定能通车。然而,到了8月部长承认无法达标,只能延到年底。最近11 月国会再补充一句:最新目标是 12 月 31 日。

这几年,公共交通的问题已经不只是“慢”,而是“不可靠”。LRT3 两年来不断声称工程进度达95%,但真正决定能否运营的,是最后那段最困难的 Fault-Free Run(FFR)、信号整合与系统调校。这些阶段最容易延误,也最不受大众目视检验。更何况,一条铁路可以延迟四次却没有任何公开问责,这本身已经说明制度松散,也让政府每一次新的承诺显得苍白。

而民众有这些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KLIA的Aerotrain重启不到五个月就故障四次,乘客不得不走在轨道上回航站楼;机场大厅屋顶漏水如同“室内瀑布”;Kelana Jaya Line 也多次因系统问题全面停驶。这些事件堆叠起来,叫人民如何对公共交通依然抱持信心?

这项工程历经几次换政府,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政府管理大型基建项目的能力。真正的问题其实从来不是施工期是不是再延长几个月,而是我们至今没有看到完整的延宕原因报告,没有看到承包商被问责,没有看到第三方独立审查,也没有看到制度被强化。政府每一次只会说“安全优先”,但人民看到的却像是“把安全当作延长工程的理由,而不是工程管理的基础”。

如今 LRT3 进入最后倒数,这既是施工进度最后的冲刺,也是政府公信力的期末考。我真心希望它能在 12 月 31 日顺利通车,因为对巴生谷居民而言,这条线确实能实质改善生活,让整个区域的通勤方式升级,我当然乐见其成。但更希望的,是政府能从 LRT3 的四次延宕中学到教训,让未来的大型公共交通工程不再用政治语言对外宣布进度,不再在压力下仓促给日期,更不要再一次又一次消耗人民最后的信任。

至于LRT3会不会再度延迟通车?我希望不会。
 

程盟凯

90后斜杠人。智库政治分析员、活动策划人、魔术顾问,也是药学士。独中生,曾在台湾成功大学修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读商,左脑规划活动,右脑拆解时事,脑洞偶尔用来变魔术。长期关注社会与政治发展,从多元视角解析时事课题,在理性与创意之间,找到有趣的观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