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最近对“罗里超载”开刀,宣布从港口、公路到采石场全面执法,并将货主与收货方纳入连带责任。这是为了保护道路与桥梁、降低意外风险的必要整顿。但对一般民众而言,这项政策的连锁效应,可能不在公路上,而在房价里。

根据工程界数据,马来西亚每年有超过 40% 的重型车辆存在不同程度超载。道路局估算,修复因超载导致的损坏需耗资40亿令吉。部长陆兆福的决心无可厚非,但这场整顿将直接改变建筑业的成本结构。

以砂石和骨材为例,它们是最“吃车重”的原料。有研究指出,这类材料的运输费用可占出厂价的 73%。当车辆不再允许超载,一趟能载的重量减少、趟数必须增加。行驶次数多了,油价、司机工时、轮胎与维修成本全数上升。若假设平均每趟载重减少 25%,整体运输成本就会上升约 20%至25%,连带让砂石“到岸价”上涨 10%至15%。

而在建筑造价结构里,材料成本约占整体建屋成本的六成。若建材整体上涨 5%,整体造价将被推高约 3%。这对一个价值 80 万令吉的住宅单位而言,就是多出 2.4万令吉 的成本。对开发商来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就是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再从宏观层面看,根据统计局(DOSM)2025 年 10 月数据,钢材和水泥指数虽维持月增 0.2%至0.5%,但若未来运输成本全面转嫁,这项“低通胀”局面恐怕撑不了太久。建筑业公会(MBAM)早已警告,若政策没有过渡期,公共工程将出现“成本与时间的双重通膨”。

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在于标准订得太低、现实却远超其限。马来西亚现行法定总重仅 44吨,比邻国都保守:新加坡允许五轴铰接车达 46 吨,泰国常见的多轴组合甚至可达 50.5 吨。对照国际实务,我国标准确实落后,导致只要车辆满载,便几乎“天然超标”。不少业者形容:“不是要超载,而是连载满都违法。”这样的法规,等于用一个不合时宜的数值惩罚整个产业。

主流欧系牵引车如 Volvo FM、Scania G 系列,技术设计的总组合重(GCW)动辄 60 至 80 吨,而我国的 44 吨上限,实际仅允许发挥车辆能力的一半。结果几乎所有营运商都在“灰区”作业,政府执法一严,就全线违规。真正该检讨的,是我们忽略了“轴重分布”与“桥梁评级”的管理。

更值得关注的是,道路与桥梁设计早已能承受更高载重。工程顾问指出,西马大部分主要联邦公路与高架桥的设计安全系数可支撑 48 至 50 吨级别车辆。换言之,法律低估了基建实力,却让现场执法与现实脱节,造成“不合理超载”现象普遍化。

因此,政策改革不能只强化取缔,而必须同步检讨法定载重标准。政府应依据实际道路承载测试与车型更新,重新制定更贴近现实的“轴重与总重分级表”,让合法运输有空间、道路寿命也受保障。若继续沿用 20 年前的 44 吨上限,只会让整个产业长期在违法边缘生存。

与其一刀切全面收紧,不如以更务实完整的方式改革:
第一, 建立“责任链条”制度,让货主、收货方与承揽商共同承担罚则,杜绝“司机替人坐牢”的文化。
第二, 引入“行进中称重系统”(Weigh-in-Motion),在主要干道与港口即时取证,减少执法人力与塞车。
第三, 推行“分级许可”:允许砂石与预拌行业在特定路段、时段申请特许载重(如 46 吨),但必须满足更严格的轴重、胎压监测与限速条件。
第四, 建立“桥梁白名单”,逐座公告可允许重载的通行等级,让工程与物流规划有据可依。
第五, 对遵守规范并投资升级车队的业者,给予通行费回扣或罚点折抵,让守法比投机更划算。

这些措施能把安全与成本拉回平衡,也能避免短期内推高建筑价格。政府若真要改革,就应让执法从“硬性取缔”变成“系统治理”,从罚单文化走向数据管理。

我们都希望马路更安全,桥梁更耐久,道路不再坑洞连连。但政策的制定必须行稳致远,除了执法强度,也要看见整条产业链的结构细节。从运输、建筑到房屋市场,每一环都牵一发动全身。

而最该被看见的,是那些在政策末端承担代价的人民;当改革的成本最终压到他们身上,政府的政策千万不要以为是在补路,结果制造了新的裂痕。

程盟凯

90后斜杠人。智库政治分析员、活动策划人、魔术顾问,也是药学士。独中生,曾在台湾成功大学修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读商,左脑规划活动,右脑拆解时事,脑洞偶尔用来变魔术。长期关注社会与政治发展,从多元视角解析时事课题,在理性与创意之间,找到有趣的观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