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某次赏画时,看到一幅水墨画:《江山如此多娇》。此画由中国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绘成。画里山水、景色壮阔、辽阔,右边江上有一个红红的太阳,左上角题有草书“江山如此多娇”六字。整幅画的景象、气象、色彩和画题互相映衬,真是很有气势,太美了。
看画后几天,做了一个梦。梦里,那幅画“活”了,“动”了。我整个人坐在那幅“活”起来的《江山如此多娇》画里的江水边,所有光线来自右边江上那个光芒万丈的太阳,太阳散发出无比耀丽的光辉,美不可言;徐徐的风扑面吹来,风有一点点大,因为身旁的江面有一些起伏。当时在“活”的画里,觉得这个地方好美,很舒服,妙不可言。
梦醒后,才知道那幅画在梦里“活”了。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他的名作《庄子》中,有一篇非常有象征意味的《庄周梦蝶》:
白话译文:“从前庄周(即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轻快飞舞的蝴蝶。他自我感觉非常快意,竟然忘记了庄周是谁。突然醒来,自己分明就是僵卧在床上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庄周?……”
庄子梦成蝴蝶,我梦入山河。
那么,我的问题来了:
这场“画梦”,究竟是真实世界,还是虚幻世界?因为在梦里我完全没意识到是梦,而觉得那就是真实的世界。
《红楼梦》里贾宝玉做梦,游“太虚幻境”,其“太虚幻境”四字牌匾旁有一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也道出了一种真假难辨、虚实难分的状况。
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我们之所以会认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主要是我们的感官“告诉”我们的。然而,我们的感官所见、所触、所感、所想,就一定是真实的吗?还是其实只是一种感官游戏而已?
中国诗人卞之琳有一首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确实,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看风景,其实别人也在看我们;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做梦,其实也有可能,是梦“梦见”了我们。
因此,回到那幅《江山如此多娇》的梦:
我本以为,是我梦见了那幅画里的世界,其实也有可能,是那幅画里的世界“召唤”我,让我去画里的世界做客。
——
庄子问:谁梦见谁?
红楼问: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卞之琳问:风景与观看者,谁成就了谁?
我问:画梦是真的?还是假的?是我梦见了画里世界?还是画里世界邀我去做客?
——我不懂答案。只知道,梦醒之后,山河仍在。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山河。这片山河,是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乌托邦、净土。
梦醒之后,我继续走。偶尔回头,想起那一片山河。
有些梦不会再来,但有些梦,会在人心里继续存在。
梦未灭,心未老;
山河在,风也在。
那一夜,我去过山河,所以山河也来过我。
世界之外,还有世界;
意识之外,还有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