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财政预算案发布后,最常被提起的关键词是“高增长、高价值”。政府的愿景很清楚:要让马来西亚从中等收入陷阱中跳出来,迈向一个能创造更高附加值的经济体。

预算案里三个重点方向:半导体、能源、数码经济,就像国家的三台引擎,象征我们要向高科技、高价值的未来起跑。但问题是:国家在奔跑,企业是否能跟得上?

半导体:国家的未来芯,但人民感受不到热度

马来西亚推出了国家半导体战略(National Semiconductor Strategy),计划投入250亿令吉,发展先进封装(advanced packaging)与设计服务,吸引国际大厂设立研发中心(R&D Hub),并提供技术人才培训与税务激励。

这一切听起来非常雄心勃勃,也让人自豪,毕竟我们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只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领域看得到,却摸不著。

半导体是高壁垒产业,参与者有限,门槛高、资本大。政府在宏观上推动高科技升级没错,但如果只集中在晶片顶端,这一类成长的“光”很难照到更多人。

我希望政府能同步带动上游和下游生态,比如电子零件供应、本地工程服务、设备维修、物流支援,甚至是人才培训产业。


我的观点很直接,就是政府与关联机构应当思考:如何让更多国人参与在半导体产业中?因为只有当更多本地人能进场,国家的增长才会更具包容性,也更可持续。

能源转型:绿色是趋势,但企业要敢走

另一个亮点是能源与永续发展。政府启动 自愿碳市场2.0(Voluntary Carbon Market 2.0),强制上市公司披露永续报告(ESG),并为中小企业提供ESG转型资助
(Transition Grant)。

同时,马六甲、柔佛、雪兰莪将成为太阳能设备与电池生产中心,投资者享有最长10年税务假期(Green Manufacturing Tax Holiday)。电动车(EV)生态系统也持续推进,延长免税政策、开放进口税豁免、政府车队率先采用国产EV。

这些政策方向都对,但问题是,中小企业愿不愿意上车?

我接触的许多中小企业老板坦言:“环保听起来很好,但转型要花钱。”

他们担心投入多、回报慢,不敢贸然行动。其实,永续不是负担,而是竞争力。节能减排能省电费、绿色认证能吸引客户、ESG报告甚至能帮企业拿贷款。

无论是电力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每一次经济转型的轨迹都相似,即:企业先得愿意“投钱”,才能学会“省钱”,再去“赚钱”,最后才真正“值钱”。

我认为,政府除了拨款,也应联动更多民间组织与行业公会,办培训、辅导、示范计划。让永续发展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可以看得见好处的商业模式。

数码经济:最贴近人民的转型契机

相比半导体与能源,数码经济是最直接、最平民化的成长机会。预算案中提到,企业可享有AI培训税务减免、转型津贴与贷款担保,鼓励企业数码化、自动化。

这一块,反而是中小企业最容易切入的领域。

无论你是做零售、服务、制造还是教育,都离不开线上经营。我建议企业重新检视自己的网站:是否能结合AI与电商功能?是否活跃于多个社交媒体平台?

马来西亚身处多元文化交汇点,既要在中美博弈中灵活周旋,又要与全球市场打交道,本地企业若想走得远,就得懂得掌握不同文化圈的社交平台,如今光有Facebook、Instagram远远不够,TikTok、抖音、小红书(Rednote)、X、LinkedIn都要有所涉略。

更重要的是,要培训团队、接触年轻一代、尝试新的合作方式。数码经济的门票,不是资本,而是开放的心态。

避免高增长成少数人繁荣

2026年的预算案是一张雄心蓝图,显示马来西亚想走向一个更聪明、更绿色、更高值的未来。

但真正的高价值,不只是国家赚到的钱,而是人民能不能在这场转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半导体、能源、数码经济,三大引擎固然强劲,但政府必须确保,这不是一场少数人的赛跑,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进步。

“高增长、高价值”是昌明政府的雄心蓝图,我个人非常看好,也非常支持,但如果不能是全民参与的蓝图,再高的增长,也只是少数人的繁荣。

王赫奇

企业文化研究者和连续创业家。至今共为超过百位企业家、教授、以及各领域专家出版书籍,并在2021年实现出版社的绿色转型。目前专注于企业永续发展、经济与政策研究、组织架构与企业管理课题。此外,还在东盟多国推广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