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由槟城女性及儿童脉搏协会(NAWAKA)举办的槟州首个月经展,于日前顺利举行。月经展览的活动主题包括月经贫穷、月经假、经前综合症、经前焦虑障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月经迷思、生理期常见用品、卫生棉教学区及儿童防范性骚扰教育等。

知道有这么一场以“月经”为主题的展览,心里不免一阵震动。对许多人而言,这两个字曾经是禁忌、羞涩,甚至被各种代称来“遮羞”,比如“那个来”、“不方便”,甚至是“女子月月友”(这五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好朋友”)等。

这一次,主办单位选择在槟州首度以公开、正面的姿态去谈论月经,不只打破沉默,也让身体知识与性别意识得以在公共空间流动。这是一份难得的勇气与用心,值得由衷肯定。

可惜的是,如此有意义的展览,展期却如此短暂。许多错过消息的人,还没来得及参观就已结束。单是在社媒就看到有好几位朋友都是在展览后才发现此活动,但由于展期只有一天而错过了。

对一个长期被忽视的议题而言,短暂的亮相固然掀起讨论,却也容易像烟花般稍纵即逝。若能延长展期,让更多学校安排导览、社团组织参访,或许这场对话可以更深入、更广泛地触动不同年龄与性别的观众。毕竟改变观念并非一夕之功,它需要反复的看见与理解。

放眼国际,月经展乃将性别教育与月经教育推广至普罗大众,引起公共讨论最普遍的形式之一。近几年,甚至有阴道博物馆和月经博物馆的设立。

以坐落在台湾台北市大同区菜市场内的“小红昔-月经博物馆”,是全球乃至亚洲迄今唯一一座以月经为主题的实体博物馆。这座由长期关注月经议题小红帽协会所创立的博物馆,之所以选址在菜市场,就是希望大家用一个很平常的心态去看待非常日常的月经,就好像走进菜市场一样。

最令人佩服的是,月经博物馆和小红帽的创办人林薇,还在台湾大学开设通识课《月经:理论、思潮与行动》,积极推动月经教育。第一年开课时,虽然仅有100多个名额,却吸引了1600人抢修!

此外,月经议题不仅可被严肃对待,也能被有创意地呈现,进而影响公共政策、教育内容甚至商业创新。比如十馀年前在槟城开演的“阴道战士”戏剧表演。正是一例。

槟州的首次尝试虽然规模不算大,但足以为未来开路。它让我们看见,本地的公共文化空间也可以承载身体教育与性别平权的主题,走入民众和社群,引导更多人甚至是孩童、年轻人和男性也关心月经议题。

第一次、第一步永远最难。既然开始了,希望不要就此结束。因此,希望主办方、地方政府、相关非政府组织能够思考如何让这份努力更持久。或许是延长展期,或许是把展览转化为巡回展示,深入校园、社团、乡镇,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

同时,我们也可借鉴国外经验,将展览内容数字化,延伸成线上资源与教育工具,让这一场突破不只发生在某几天、某一个展场里,而是能持续发酵。

届时,“月经”这两个字就能摆脱污名化,不再被窄化为隐私与尴尬,而能成为理解、尊重与平等的起点。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