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尾,学校的比赛也来到尾声。回顾过去,观察到各地办口语表达类比赛的奖励机制有所不同。某州的诗歌朗诵比赛,40多所学校竞逐,最后只颁出前五名。另一场演讲比赛,除了前五名,还设了十几个优秀奖和鼓励奖。两场比赛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发我思考——小学阶段的比赛,应该强调“精英选拔”,还是“教育激励”?
在成年人或竞技类比赛中,奖项的稀缺性有其必要。体育赛事、国际演讲赛、创业竞赛等,目标是筛选出最具实力、最优秀的顶尖者。这种机制符合社会竞争规律,也让评审标准更具权威。在成熟阶段,稀缺性的奖励能激发更高层次的成就动机。因此,在成人世界,“少数精英得奖”是合理的,也是一种推动创新和卓越的动力。
我们往往也沿用成人世界的思维,认为比赛就该有输赢、要有“分出高下”的公正性,同时让孩子学习接受挫败。然而,教育并不是奥运会。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比赛,不是优胜劣汰的时机,而是让学生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建立自信。研究证明,过度竞争的教育环境,会抑制儿童的学习热情,削弱内在动机。教育的初衷,不应是提早训练孩子适应“被淘汰”的感觉,而是让他们在被理解与鼓励下,找到继续前进的理由。
美国心理学家Carol Dweck在《思维模式》中提到,孩子若长期得不到正向反馈,会逐渐形成“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从而放弃尝试。这种心态在小学阶段尤其容易形成,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大多取决于外在的肯定和大人的评价。一次又一次落选,可能让他们认为自己“永远不行”,甚至开始害怕舞台、不想再参赛。
事实上,每一个能站上台上的孩子,其实都经历了无数次的练习。也许他们的表现还不够完美、不足以成为最突出的那几个,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在进步和成长。因此,设立更多奖项能释放一种正面的信息:努力值得被看见,进步也值得被鼓励。这有助于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相信“我还可以更好”,并在下一次比赛中继续尝试、修正和突破。
当然,教育比赛也不能变成滥发奖项。当每个人都得奖,奖项也会失去意义。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是奖项分层、有重点。前五名代表表现最优异者、依序是名额更多的优秀奖或鼓励奖。主办方也可以考虑设立特别奖,可由评审针对“最佳台风”、“最佳内容”等等维度颁出。这样的分层机制,既保持了评比的公正,又让更多学生感受到被认可。
正向的经验会累积成自信,而自信又成为持续学习的燃料。教育的目的,正是点燃这种内在动力,而不是让孩子太早体验被淘汰的无力感。在资源许可的范围下,甚至争取多一些经费,让更多孩子受到肯定,能让他们从比较中看到方向,从表扬中找到信心。如果每一次比赛、每一次展示,都能让多数孩子带著成就感离开,那才是教育最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