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将在2027年正式启动新课程(Kurikulum Persekolahan 2027,简称KP2027),以取代现行的小学标准课程(KSSR,始于2011年)以及中学标准课程(KSSM,始于2017年)。

每一次的教育革新,都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教育文件的更替,更是教育理念的再定位与实践方式的转变。若缺乏思想与观念的深层更新,改革极易流于形式,陷入“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困境,难以突破旧有框架。

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今日教育的素质,就是明日社会的发展潜力。因此,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学校或教师的责任,而是关系全民福祉的系统性变革。除了制度保障、政策引导、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更新,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凝聚共识,建立协作机制,确立清晰的共同愿景。否则极可能像俄国寓言故事《天鹅、大虾和梭鱼》一样。尽管大家都使劲拉车,但天鹅拚命往天上飞,大虾使劲往后退,梭鱼则努力往水里钻,到头来车子一动也不动,留在原地。

在教育改革中,家长的态度、认知与行动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也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教师的教学选择。尤其在改革初期,成效往往难以立竿见影,更需要家长保持耐心、给予信任、积极配合。如果家长仍然以旧有标准来监督教育,只会造成新旧系统相互掣肘,令教师在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进退维谷,学生更是无所适从。

以“减负增效”为例,若学校努力减少机械作业、增加探究学习、关注自主学习,但家长却担心学得不够多、不够,而额外加码补习、购买作业簿,就会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的怪象。这不仅背离了改革方向,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其兴趣与动机。换言之,如果社会观念仍停留在考试至上,执著于分数与排名,忽视学生长远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培养,再先进的课程也可能被短视的做法抵消。

因此,在推行2027新课程时,教育部除了加强教师培训,也必须关注家长的参与度与知情权,及时展开家长教育与沟通工作,让他们理解改革的目标与意义,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与误解,把潜在的阻力转化为助力。家教协会在此可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家长探讨新课程的核心价值,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定期的家校对话与协作,共同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努力。

2027新课程(KP2027)的启动,是国家为未来发展注入动力的系统性变革。它不仅是教育文件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与社会观念的深刻重塑。唯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打破壁垒,凝聚共识,携手并进,这场改革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力量。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