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键盘上敲下“正义”的那一刻,我们以为自己完成了一次参与。点赞、评论、转发、喊口号——这些看似激昂的行为,仿佛是“做D野”的开始。但它真的是正义的样子吗?还是只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廉价、也最迷惑人的幻觉?

在一个人心疲惫、制度冷漠、公共表达日渐受限的社会里,舆论空间逐渐异化为情绪的避难所。愤怒不再引向解答,而是将问题封死。本人在〈当声音淹没了思考〉一文中就指出,许多“义愤填膺”的留言背后,往往是现实中长期“未被听见”的集体性痛感。但我们若止步于此,就低估了事态的复杂程度,因为,更深的不安,正藏在那些打著正义旗号的“匿名狂欢”中。

一、道德虚假性:当“义愤”成了一种表演

人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心理机制:道德虚假性(Moral Hypocrisy)。这是指个体为了维护“道德人设”而表现出高调的道德立场,但其行为和判断并不真正受到道德原则的引导。

简单说,就是:我并不真的正义,我只是想让你觉得我正义。

这就是为什么会看到网络上“怒发冲冠”的人,在现实中却对家暴、职场PUA、邻里不公一言不发;那些在评论区里咆哮“不能沉默”的人,可能刚刚在会议上对一项不公的决策沉默点头。他们指责他人冷血、双标,却从不审视自己何时也做了同样的事。

这不是恶意,是机制使然:匿名性+无责任成本+快速反馈的虚拟环境,让人们太容易把“道德”当成一种滤镜,用来漂白自己,而非约束自己。

二、旁观者效应:你看见了,却不出手

接著是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人们以为互联网打破了沉默,激发了参与,但其实它制造的是一种更冷漠的错觉:“这么多人都在说,我不说也没关系。”

评论区就是一个大型的“数字围观现场”。每一次公共事件引发舆情浪潮,总有成百上千条“正义之声”刷屏。但细看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只是简单转发、复述、转译情绪。他们不问事情源头,不看证据,不追进展,不关注最终的解决方案,甚至只看标题不读内文。他们只想要一个姿态:“我也在场。”

这种“在场感”是伪参与。看起来热血沸腾,实则人人退后一步。每个人都指望别人先站出来,而所有人最后都退回沉默。

三、虚假多数偏误:以为你“众望所归”,其实只是同温层共振

再来看虚假多数偏误(False Consensus Bias):人们总以为自己所持的观点,是“多数人的常识”。一条言辞激烈的评论获得几千个赞,便误以为这代表“民意”,代表“共识”。

但那往往只是演算法根据个人兴趣而精心挑选的一场幻觉。你所看到的“全民共识”,也许只是你和你的回音室。

在这场幻觉中,人们愈发走向极端。言论不再追求真实与平衡,而是比狠、比快、比谁能更快贴上标签、喊出结论、扣下帽子。你不是要讲出道理,而是要赢下话语权。在“快评即真理”的舆论机制下,理性被误解为冷漠,谨慎被解读成逃避。于是,“愤怒”成了新的美德,而“思考”则被当作背叛。

四、回音室效应:正义,被困在自我感动的循环里

这一切最终汇聚成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即人们只听见自己喜欢的声音,只关注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源,所有反对声音都被屏蔽、贬低或标签化。

于是,不难看到一种越来越荒诞的情形:正义不再是追问,而是重述;不是判断,而是附和;不是求真,而是确认“我没错”。

整个互联网成了一座巨大的回音山谷,每个人都在说话,但没有人真正听见别人。所谓“共鸣”,不过是“自我感动的循环”。

真的想“做D野”吗?还是只想显得清醒?

我们当然不否定愤怒的正当性,也并不轻视公共表达的力量。但必须警惕的是:当愤怒成为参与的唯一方式,正义就很容易走样;当表达脱离行动,道德就变成了表演。

正义不该是一种“情绪立场”,而应该是一种理性承诺。它不是在热评第一的留言里,也不是在“谁骂得最响”的话题里,而是在那些不为流量、也不被看见时,依旧愿意去承担、去修复、去捍卫秩序的人身上。

而转发也并非无力,它可以唤起关注、放大声音、凝聚共识,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份“看见”本身就是一种起点。但社会真正的优化,往往还需有人走得更近、更深,站在现场、承担责任、推动制度。所以下次当你想喊出“这是不公”时,不妨也问问自己:除了留言,我还能为这件事做点什么实质的、正面的贡献?

赖芊翠

倾听人心低语,书写社会情绪。工商管理硕士,心理学博士在读,文章常见于中文主流媒体与商业刊物。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