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柔佛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爆发“大马版N号房”事件,一名16岁的男学生利用深伪技术(Deepfake)合成女同学不雅照片,并在网络平台创建色情群组,以每张2令吉出售, 被揭发后引起社会哗然。

这次的受害者,包括30到40人的在籍学生和校友,介于16岁至20岁,其中年纪最小的受害者仅仅14岁。

这名男学生面对3项控状,包括刑事法典第292(a)条文(持有猥亵物品)、2017年儿童性侵法令第5条文(制作或涉及儿童色情物品)及第6条文(准备制作或涉及儿童性虐待素材)。

事情的最新发展,就在这个星期三(9月24日),男学生承认了其罪行后,法官宣判他须守行两年,并签署1000令吉的良好行为保证金,同时得遵守古来县品行官(Pegawai Akhlak)的监督,若在守行期间重犯,则将面对更严厉处分。

从这个案件可以发现,在数码世界的今天,人工智能逐渐普遍,作为“数码原始人”(Digital Native)的小朋友,如何让他们善加利用,而非滥用科技,是老师和家长必须关注的课题。

学生在网络世界犯罪已成趋势

我刚刚结束了在吉打三所中学的校园安全讲座,对像主要是中一到中四的学生。当我和校长们坐下来聊天时,如今让他们最头痛的纪律问题,无独有偶,已经不再是学生殴斗、黑社会等问题。他们现在面对的,大部分都是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数码犯罪”,有的还匿名创建虚假户口诋毁学校。

现实世界的学生打架个案减少,不是学生们变乖了,是他们已经转换形式,变相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吵架,或是文字霸凌其他同学。

学生以为在Instagram用story功能发文,24小时后会消失,殊不知,网络世界的“脚印”(footprint)是不会消失的,一旦发文后有别人截图,就是犯罪的证据。

他们对诽谤诋毁、捏造假故事没有概念,只是一味地写出心里想说的话,或是把道听途说的故事没有经过求证就放上网,无形已经对当事人造成了困扰或伤害。

平台年龄限制没有强制落实

一般上,社交平台把注册个人账号的年龄,设定在13岁。但是,他们有严厉执行,并强制删除违规账号吗?当然没有。

我到校园演讲时,特别是在小学,问起现场学生是否有Instagram、脸书、小红书账号时,大部分都会点头和举手,甚至还主动要我把我的账号分享给他们。

不达13岁,却能成功注册账号,肯定是虚报年龄。他们说不定还获得父母的同意,所以才不觉得有任何问题。

再看另一个案例,2025年8月,警方就侦破一个名为“学生帮”,涉嫌多起性犯罪案件的小学生组织。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年仅12岁的女童,透过所经营的网站贩售自己的裸照,而网站的成员多达762人。这些女童被审问时,还表示他们收入比自己的父母还高,索性直接辍学。

看到这里,身为父母和老师,是否也捏了一把冷汗呢?

无论是用深伪技术合成裸照、用社交平台霸凌同学、建立网站售卖裸照,这些日渐严重的青少年网络犯罪,必须让学生清楚知道,简单的一句道歉,并不能挽回在网络世界犯下的过错。一时的贪玩或甜头,其实会自食其果,最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严重的刑罚。

陈劲晖

执业律师,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和通讯部副部长特别事务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