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在我尚是中学生的年代,每年大学录取季总会看到一些政党或政治人物站出来,为那些进不到属意大学、属意科系,甚至申请不到任何国立大学名额的考生讨公道。

二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类新闻仍然固定在每年大学录取季占据大篇幅。不同的是,现在进入国立大学的管道多了,除了有 STPM(高等教育文凭),还有大学预科班(Matriculation)、ASASI(大学基础班),以及近年出现的公开招生通道(SATU)。

不同路径、不同门槛、不同配额,看似提供多元升学途径,为何仍旧引发社会对公平性与透明度的质疑呢?

我就读中六的那一年,正是大学预科班刚开设。因此,当时除了在中五毕业后申请工艺大学或选读私立学院外,高等教育文凭是所有非土著生要升读国立大学的必经之路。直至2002 年,在马华的争取下,大学预科班才开始开放10%予非土著学生。

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我在大学毕业后重投新闻工作时亦负责校园记者团,才得悉当时华裔生申请大学预科班时还有一些“小撇步”,除了成绩以外,家境贫寒和来自乡郊的学生亦会纳为考量条件。

尽管固打制的门槛并不公平,但在考量学生的环境与家境条件的情况下,大学预科班确实对寒门学子有所助益。也因此,当时我有好些家境环境不那么好,但成绩中上且无法拿到奖学金的学弟妹,顺利考获大学预科班并在其后升读国立大学的属意科系。

惟,近年看到全A生挤破头进入大学预科班时,我心中的担忧油然而生。那些成绩不错,但并未考到全A,然后家境又处于弱势的学生们,未来该何去何从呢?这个年代的考生们看似比我那个年代有更多的选择,但事实确是如此吗?

问题的核心在于:不同管道的学生,最终在同一校园里竞争,但他们所经历的考验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不仅关乎公平的观感,也影响年轻一代对努力是否值得的信心。若优秀的 STPM生屡遭冷落,而制度性优势的群体却轻松进入热门科系,那“公平”的信念必然动摇。

马来西亚政府常强调要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与国际接轨,但若入学制度存在多重标准,社会对公平的质疑便不会消失。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凝聚力与国家竞争力的考验。

事实上,国际上已有不少国家尝试以更普遍的方式降低升学门槛。德国、挪威、阿根廷、巴西等国的公立大学甚至提供免费学额给该国学生甚至是国际学生,理由很简单:高等教育不仅是个人的资本,更是国家的公共投资。社会因受教育人口增加而整体受益,所以国家应承担费用。北欧国家尤其强调教育是“普惠权利”,而不是“精英特权”。

大马虽早已落实中小学教育免费,但高等教育却依旧充满门槛,尤其是学费与奖贷学金的不均衡,让弱势群体的孩子即使考上大学,也可能因经济压力而半途而废。于是乎,要嘛你有钱,要嘛你考全A外加课外活动满分,不然你可能连个属意的大专学额也拿不到。(无疑,升学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看似都太高,难怪近年有半数年轻人想要当网红啊!)

每次看到有领袖提起“人才外流”时,我总会觉得煞是讽刺。很多时候,并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是我们的国家曾用什么条件去琢磨人才、培育人才呢?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