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刊登的《谁在升学路上掉队?》里,我谈到教育制度的不均及学额分配的不透明等因素,让许多优秀学子被迫在有限的选择中苦苦挣扎。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会随著大学录取结果的尘埃落定而结束,反而在毕业后会延伸成更深远的课题——人才外流。
一直以来,“brain drain”(人才外流)都是大马媒体和政坛的热门字眼。因此,我们应当值得深思且探讨:这些出走的学子,难道真的是因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还是因为我们在栽培他们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公平与希望呢?
放眼国际,不少国家早已把教育和人才政策结合在一起,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长远投资。新加坡的例子最为我们熟知。
许多大马优秀学子获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条件是毕业后必须在当地服务数年。许多人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留下,因为他们不仅得到稳定的职业,更感受到制度的透明与公平。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衔接顺畅,自然让这些被吸纳的人才舍不得离开新加坡。
中学毕业后的十馀年再回首,我发现好些同学都已在海外发展,有些是获得海外奖学金后直接在海外发展,甚至是结婚生子和定居;有些则是在大马毕业后,获得海外工作机会。
有位同学到德国升学后,在人工智能主导的机械领域发展不错,先后在德国和中国当高阶主管。数年前,他曾尝试回国找工作机会,但无论是环境、待遇和发展机会都远不及海外。也因此,他唯有选择继续留在海外。
除了奖学金和就业机会以外,也有一些国家使用签证来吸引人才。以日本在2006年设立的“投资经营签证”,于2015年修改为“经营管理签证” 为例,虽性质上与大马第二家园计划一样以吸引具有资本和管理能力的外籍人士类似,但其后若符合特定条件即可申请日本护照或永久居留权。
要知道,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的乐龄人士占日本总人口比例的29.4%,而通过类似的日本经营管理签证,不仅能促进日本的企业发展和就业增长,也能通过发放日本护照或永久居留权给符合特定条件的申请者,来填补日本正正最缺的劳动市场(因申请签证者之子女,也可享受日本优质大专教育)。
当我们在探讨教育和升学课题时,这与就业、人才外流和劳动市场等课题都息息相关。根据大马统计局(DOSM)预测,到了204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14.5%,而年轻人口估计为18.6%,两者差距非常接近。 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外流已不只是“个人选择”,而是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与社会结构的重大议题。大马一方面面对人口老化、生产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却眼睁睁看著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把能力贡献给他国。教育资源的投入,本应成为社会整体的公共投资,但在制度的不透明与环境的不友善下,只能眼巴巴地让我们辛苦耕耘的收成被他国收割。
事实上,人才的去留从来不只是经济考量,而是价值认同与信任感的体现。如果年轻人相信努力会被公平对待,拥有合理的机会与空间,那他们自然会选择留下,把他们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绑定在一起。
唯有从源头著手——修补升学制度、改善就业环境、建立透明机制,那我们才能真正地“留住人才”。如果连制度本身都掉链,又怎能怪年轻人掉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