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夯话题围绕在槟城煎蕊(Cendol),展店到台湾啦!身在异乡的我们终于能品尝到熟悉滋味,移植后的一碗冰,庞大租金压力,原物料要靠进口,复刻机率有多少备受关切。
煎蕊,有多种音译名,像是珍露、煎律、晶露,不同地域多种吃法。简朴做法便是取香兰叶榨汁拌在来米粉、绿豆粉煮至糊化,趁热压成粉条,一串串晶莹剔透,碗里盛锉冰满到需要压成一团圆滚滚球型,店家标榜自己熬制大红豆再淋一瓢秘制椰子糖,来自椰子花序的汁液,号称健康植物糖。最后浇上一瓢新鲜老椰肉现榨的椰浆,清香扑鼻,天然甜滋味,赤道炎热的天气,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事了。
一次有机会参加高雄荖浓溪畔精功社区云南汉族文化飨宴,一行人来到瑶族滇缅风味小吃找字大姊,品尝一轮云南家常菜之后,她端出甜品米凉虾,乍看外型与珍多相去不远,只差头大尾细长,因此而得名。细问字大姊才知道原来云南人将大米浆熟化之后,趁热倒在漏勺,米糊就如地心引力般垂落,伴以二砂熬制的糖水,清凉沁心,让我有一秒回到故乡的错觉。
云南版米凉虾和后来东南亚煎蕊是源自同一个脉络,或许在泰国的洛徸(Lod chong)-意喻穿越漏勺流下来的液体,可以看得出相似度。不只绿色还有红色粉条佐水果波罗蜜,色彩缤纷夺目,引燃食欲大开,一吃成主顾。

印尼版发音稍稍卷舌,称作晶露,根据一本《卡卡温·克雷斯纳亚纳》(Kakawin Kresnayana) 古爪哇民俗纪载,一开始叫达威(Dawet),在班贾内加拉(Banjarnegara);也就是现在中爪哇乡间流行这样的吃法。当地人就地取材,打开家门就能轻易找到棕榈科植物-西谷椰子树(Metroxylon sagu),它生长在低湿靠近河水两旁,生长期极长,从苗到成树进入采收约需8年以上,树干内的淀粉累积到饱和才可以采收,硕大树干外皮长满小刺,当在人锯成一小截浸泡水里,让粗硬表皮软化再用机器刨成细屑,反复在流动水中搓洗,沉淀之后便可取得西谷淀粉。

有别于西部马来西亚用的是粉,当地制作珍多的西谷淀粉大多是湿的,只要兑滚烫水再搅拌至糊化,趁热装进一个特制;有许多孔洞的容器里,淀粉便会顺势倾泄而下,滴漏在盛满冷水的盆子里,瞬间热胀冷缩之后成细长形,粉条翠绿滑溜,引人食欲。

古爪哇深厚文化寓意
在14世纪的古爪哇社会,婚礼前夕有一个重要传统──Midodareni仪式。在婚礼前一天举行,新人需先沐浴,以象征身心的洁净与迎接新生活的开始。随后,新人会为前来祝福的亲友和宾客奉上特别的甜品──珍多(Dodol Dawet)。珍多内的粉条象征“数以万计”的吉兆,寓意宾客越多,婚礼越盛大;同时,也代表著新人未来充满祝福与繁盛。享用珍多之后,会赠送钱囊给新人家庭,这些收入成为新娘家筹备婚礼的重要基金。透过这一习俗,古爪哇人将食物、祝福与社群互助紧密结合,形成一套兼具象征与实际功能的婚礼文化。
珍多随后来商贾传播到马来半岛,婆罗洲以及泰国,发展出各种不同版本,原来雏型不变,配料结合在地产物,选择性更多元化,佐以亚答子或波罗蜜果,靠河边的人们方便取椰子糖花序来发酵酒做酒酿糯米,季节水果有榴梿冰淇淋,更符合在地特色。粉条原料也以取得便利性为考量,从西谷椰子淀粉变成在来米粉混绿豆粉、粘米粉混玉米粉,弹性更大变异性更广,受到不同族群青睐。

在今日的日惹(Yogyakarta),珍多文化依旧延续并展现出多元风貌。除了最经典的原味甜珍多冰(Original Dawet)外,也因华人饮食影响而出现了加入仙草的仙草珍多(Camcau Dawet)。更令人惊奇的是当地特有的咸珍多:配料包含豆芽与豆干,佐参峇(Sambal)酱料,最后撒上红葱酥,却不是以高汤为底,而是浇淋椰子糖汁。咸与甜在口中交错,形成别具一格的风味。这道料理不仅展现南岛族传统西谷淀粉的基底特色,也融合了华人食材元素,呈现强烈风土感,令人印象深刻。
至于来台北展店的槟城煎蕊,因地制宜减糖,也是另一种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