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马来亚时期,中国移民蜂拥而至,按外国学者Lee.E.1966年提出的推拉理论解释了大批闽粤地区的人民往东南亚迁徙,主因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低迷不振,地方治安开始恶化,缺乏耕地的福建地区,加上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沿海通商口岸和自由移民政策,建立了通往海外的渠道。如同一股推力把人民推向海外。而殖民地政府在东南亚开发新事业例如采锡、种树胶,急需大量劳工,大量的工作机会向中国移们招手,参与即将或正在开始的东南亚深刻的社会经济大变革,形成一股巨大的拉力。

在巴生印度街的开埠到印商圈的成形,仍然可应用推力和拉力理论来探讨。首先是随著社会经济的发展,巴生郊区自足型市镇(Self-contained to township)的崛起,吸引新兴中产阶、资产阶级移居到这些较高级、时尚的自足型市镇如武吉丁宜(Bukit Tinggi)、绿林镇(Botanic)、实达阿南(Setia Alam),导致巴生市南区商业活动也跟著这些消费力较高的人潮出走而改变了商业生态。

当巴生市南区华人店主外移时,印裔商人则涌入接盘,甚至不惜提高买价迫使华裔店主放手。在高价收购这样的推力与新兴自足型市镇兴起的拉力相互作用下,加速了巴生市南区的店屋印度化的速度。

目前在巴生的印度街在火车站与林茂街一带,大约有三百多间二战留下的老店屋,笔者日前带著一小组人员实地做了普查,目前还在经营的华人店铺仅剩29间,其中包括三间会馆和一间剧社。雪兰莪永春会馆和巴生海南会馆的历史已超过一世纪,为善剧社也快步入百年岁月。这些会馆组织可能比任何一间当地的店铺的历史还要悠久。

有趣的是,29间华人店铺,透过英文招牌的拼音来推断,可看出旧时帮群与职业的关联性。其中福建人开设的店铺占了13间,巴生树胶公会和福建人经营的树胶收购商店铺均已结束营业。但在吉隆坡永春会馆新厦落成时,巴双树胶公会送来的贺匾署名送匾者为“巴双树胶公会”,说明是“巴生”的华文发音在二战前是闽南话“巴双”。由此察觉在华人性当中还可追溯到闽南社群中的永春性。

巴生的地名来源,迄今仍然众说纷纭,中文地名和英文地名和有各自的故事。真要追溯,那不是三天两夜能够说清楚的事。

郑名烈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