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来自兴华中学的地理、历史及社会科学的老师们在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系系主任白伟权副教授与南方人文工作室负责人黄燕仪博士的带领下,针对冷岳河河口的遗迹雪兰莪旧皇宫、伊斯兰清真寺、华人坟山、英殖民政府留下的弹药库、旧警察局改建的博物馆、雪州苏丹祖先的皇陵、香火鼎盛的拿督公祖殿—天宝宫将这一连串的表面上看似单独存在的个体,实则是环环相扣的地方社会旗下组织的不同元素串连起来。
先谈华人元素而言,抵达蛤山的山脚下,首先看到的是门口挂著“延陵”郡望号的独立式板屋。按照这吴姓人家的房子外观与格局,这房子应该建于上世纪80年至90年代之间,屋主很大可能是在这一带以种植为业。其二,往蛤山山顶上去的路上是一座华人坟山-万津巴东巴西蚶山华人义山。从墓园的创建年份来看,年代不算太久,推断大约是独立后才开发为华人坟山用途。从墓主籍贯来判定,以福建漳州诏安人居多。从万津再往下十几公里有个著名渔村丹绒士拔是诏安人大本营,这些诏安籍的墓主生前应该是生活在丹绒士拔,更或者在万津也有诏安社群?
天宝宫是远近驰名的拿督公信仰,如果神明也有位阶之分,这间庙宇应属于比较高的位阶。有趣的是蛤山邻近地区未见华人村落,却有间贡奉“山西夫子”为主神的庙宇,山西夫子何许人也? 关二爷是也。或许,当地曾经有过秘密会社在那里活动。
蛤山很多正史未记录的事迹仍有待去挖掘。尤其半山腰有个英殖民政府留下的“弹药库”,按蛤山的地形,不排除在紧急法令时期曾是马共出没的地方。有意思的是,当地还有一所华小,这说明过去肯定有华人聚落的存在,只是他们的后代基于什么缘固搬离此处?
蛤山山脚下有关建筑风格很精致典雅的清真寺堂,间隔百来公尺即是一座皇宫,据说这一带曾是雪兰莪州的权力中心。皇宫的位子距离冷岳河的河口不远,所在位子扼住河道的咽喉,主因是冷岳河的上游加影在十九世纪是个锡米的重要产地,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水路成为运送物资的途径,加影的锡米运出马六甲海峡前,需要有管理单位点算,抽取的税金可是管理单位重要的收入来源。
蛤山的遗迹,留给我们许多的想像,许多的空白等待我们去填补。在霹雳州和吉打州,也存在许多拥有华人坟山、华小的零散聚落,华人如何在这样的情境繁衍生息?比起华人为主体的城镇,这一类的研究更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