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担任一场中学即席演讲比赛的评委,居然发生了令我难以置信的事。我在其中一名参赛者身上,听到了我曾经为另一名小学生撰写的讲稿,而且几乎一字不漏地呈现出来,再补上一两句话,勉强和主题连接起来。

首先,这已经构成抄袭了吧?我理解在学习演讲的过程中,模仿和参考是必经的过程,无论是呈现风格,内容架构、或遣词用字。我认为不应该发生的是,把别人的讲稿,近乎没有修饰、完完整整地当作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呈现出来。

这不禁让我怀疑,这参赛者说的不是真的吧?因为我为学生撰写的讲稿,都是依据孩子的经历量身撰写,而且描述的细节让表达更加真实有温度。这参赛者鱼目混珠,说得也不差,但万万没想到原创作者就在现场,识破了这剽窃之作。

在评委会议,其中讨论的议题,还包括某些内容的真实性。譬如,有好多位参赛者都以“搭公交时遇到一位老奶奶”作为叙事的一部分,甚至还有“老奶奶拎著沉重的大袋子,突然一颗颗番茄从袋子滚落到地上”这类我们在电影或电视剧才可能看到的桥段。孩子真的有搭公交吗?这么巧都遇到老奶奶?

演讲固然没有规定内容必须百分百真实,很多成功的、打动人心的演讲也可能是经过些许修饰的。但我认为,演讲应该建立在真实的事件或经历上,再加以描述或修饰。虽然“真实性”、“真诚度”并不是具体的评分项目,但人的感受是很直接的。虚构的内容只能靠演技,真诚的表达才会有温度。

举例,有个肤色黝黑的参赛者,表示自己是沙巴土著,分享当地的风土民情与在大城市生活的差异;再有个同学描述使用二维码点餐的经历,对她来说轻而易举,但对长辈而言却是麻烦又困扰。谁说学生就没有真实有趣的经历好说?哪怕是在学校里和同学的互动、在网络上刷到的视频等等,都可以成为演讲的题材。关键是,平时有没有多观察、多体会,多关心身边的人事物。

回到这场比赛,这是即席演讲啊!我们却听到了剽窃的作品、罐头的桥段,很明显是有备而来。参赛者想要成为“背多分”,但真的打不了多少分。可以准备,但不是完全虚构;可以参考,但不是大幅抄袭。如果只是背范文来参加比赛,即席演讲也就本末倒置、失去了其中的意义!我们真的想要教育出这样的孩子吗?

丘淑霖

曾任执业律师,现为国家电台时事资讯节目主持人,亦是口才培训导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