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8日讯)在最新的第13大马计划提到,将重新制定技职教育培训的策略,聚焦于高成长、高价值以及先进科技的领域,但普遍上社会对技职教育属于低学历 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独大教育机构董事张运华博士今日受邀坐客《东方日报》与AI FM合作的节目《爱东方聊天下》时就指出,目前马来西亚的技职教育的受欢迎程度有所提升,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情况。
张运华提及,根据观察,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的技职教育占比大概在65%以上,德国超过70%,中国也在50%左右,但马来西亚的技职教育程度不到20%。
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是其他国家有强制政策,比如中国,去年开始硬性规定念完中三的学生倘若未达到成绩要求,则必须要进入技职学院,而德国则是形成一种文化,具有几百年的历史。
然而,他坦言,大马整个社会对技职教育存在偏见,包括学生和家长。
“很多人认为选择技职教育的学生是属于成绩较为落后,毕业后只能干脏活累活。”
他补充,大马的教育制度也是造成偏见的原因之一。
他解释,教育制度有两个转折点,第一点是高等教育太广泛,第二点则是废除了中三的考试,使得学生们从中一到中五都在同一个学校。
“之前进入大学的机会很少,但是如今变得非常容易,这也改变了大家的观念,认为没必要读技职学校。”
当主持人雁颖他询及时技职学院的招收条件时,他回应说,一般有两类,一种是技职学院,面向对象是成绩中下的学生,如果成绩较好的话,可以选择技术学校。
对于中五以后要进入技职学校是否更加困难,他坦言,确实如此,因为公立技职学院的录取资格对SPM成绩有要求。
随后,他补充,技职教育的门槛应该具有伸缩性,不能只专注于一类学生。
张运华表示,在大马技职教育改革中比较具有吸引的是,将国家技职教育理事会提升为技职教育委员会的体系,委员会具有法定权,加强技职教育统一,使得管理上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修改2006年的技职发展法令,扩展马来西亚技能证书(SKM)的认证到更高等级。
他认为,政府仍有一些方向需要协调,比如技职学校定位问题,其次是目前有很多政策不协调,比如在高等大学选择技职教育的教师课程是不被承认。
他称,应该让学生在中三时拥有就读于技职学院的选项,拥有除了理科和商科以外,技职方向的选择。
张运华直言,很多人对技职教育能从事的工作仍存在误解,早期的技职教育主要是美容、美发和美甲,或是烹饪和汽车相关,很少和高科技相关,现在则是更加多元。
“大学的课程,技职教育也有;技职教育有的课程,大学未必有。”
他分享,马来西亚的技职教育采取的类似德国采用的双轨制,即在学校学习半年,然后到企业实习半年,学校和企业是分开。
“双轨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有一定压力,企业需要花费资源让学生培训,所以中国的产教融合或许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