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日讯)中国机器人制造业正在带动一波低成本的自动化,协助国内工厂以更低的价格生产更多产品,从而得以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占率,即使是劳动密集产品也能有同样效果。
英国《金融时报》报导,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数据显示,中国工厂每年装置约28万台工业用机器人,使中国的机器人劳工密集度领先德国,且正向韩国逼近中。
中国MIR数据库的数据指出,这些机器人中,约有半数是由中国国内集团制造,例如成都卡诺普机器人科技公司等,以远低于外国对手的价格争取到大量的国内客户。
卡诺普首席执行员李良军表示:“不是人人都需要Audi A8豪车。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功能与能力已经足够。”
该公司机器人的售价只有日本安川电机、发那科(FANUC)、KUKA及瑞典艾波比(ABB)机器人的60%。
成本减半 效率翻倍
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积极推动自动化,有助于说明为何中国在工资上升之下,低阶制造业并未大量流失。
哈佛大学成长实验室编制的贸易数据指出,2019年至2023年中国多项劳动密集产业,在全球出口市场的占有率都上升,例如扫帚、拖把、笔类等小型制造品的全球市占率上升9%,达52.3%;家具类占有率提高1.5%,玩具类占有率从54.3%上升到56.9%。
尽管中国东莞的工厂工人平均月薪为5200人民币(约3080令吉),高于印度的194美元(约320令吉),中国出口却仍然成长。
凯投宏观中国经济学者法伊表示:“这令人相当震惊。历史经验显示,随著国家经济发展,劳工成本上升,这些国家将放弃生产这类产品。”
例如,四川眉山双胜新能源车业公司利用卡诺普生产的焊接机器人,制造三轮电动车,该公司主管表示,每用一台机器人,劳动成本就能减半,效率也能提升。
过去3年来双胜有半数的生产线都已经自动化,先后买进数十台国产机械手臂。该公司以每台6000人民币(约3555令吉)的价格,对东南亚、非洲及美国出口搬货车及三轮机踏车,数量持续增加。
李良军表示,国内工厂采购他们较负担得起的中国机器人,制造多种低阶产品,包括三轮搬运车、家俱、运动器材及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