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前到十几年前,当手机平板电脑还未普及化的年代,儿童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身上有多余零用钱时,跑到住家附近的杂货店买糖果饼干,到附近小吃店买一些吃的小点心或饮料,或到文具店买一些有趣的文具。

旧巴生路维诚村及福安园一带,在2000年之前有多间传统杂货店和文具店,店外走廊摆著许多扭蛋机、店前摆放各类杂志刊物、报纸、儿童刊物和玩具,除了售卖日常用品及各种类型的饼干,架子上少不了琳琅满目的零食。

孩子们放学步行回家途中,都会特地到杂货店买零食、扭蛋,更趁著父母不在身边,买一瓶“荷兰水”畅饮后才甘愿回家。但随著道路扩建和周遭的蓬勃发展,当地已成了一座繁华都市,也是发展商的投资黄金地段,过往的风土人情,已被钢骨水泥等高楼大厦和高速公路取代。

老居民不舍得搬

维诚村和福安园隔著4 条来回车道,两方地段分别拥有诊疗所、传统裁缝店、摩哆修理店、观音亭、理发店及住家式理发店。当地居民受访时表示,旧巴生路不仅是木屋区,还是一个方便又有人情味的社区。

位于旧巴生路老店的其中一间“黄创记”传统杂货店,在旧巴生路营业“至今”已有63年,自让路给道路扩建后,这间老字号别无选择,只能在附近找合适的店铺,继续在当地营业。

“黄创记”目前搬迁到荒废的维诚及丹巴必烈(东区)睦邻中心旁,一间简陋木屋里,“主要”顾客群由早期的华人,变成如今的外劳。

现在的“黄创记”成了当地外劳的迷你超市,长裤、衣服、布鞋子、球鞋、零食、文具等,都能在那里找到。

业者叶炽乐(72岁)及黄凤群(69岁)夫妇坚持留在当地营业的原因,就是舍不得、离不开生活了半世纪的地方。黄凤群告诉记者,“黄创记”是由其父亲一手创办,在她6岁便跟著父亲打理杂货店,自父亲离世后才与丈夫接手经营。

“我们这里什么都卖,也因为囤著许多货,每每水灾时弄得我们一团糟,水灾后的善后功夫更是辛苦。”

叶炽乐说,因为不想辜负岳父的心血,所以决定和妻子合理打理“黄创记”,居民想要买什么,都能找到。“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舍不得搬,虽然在别处有了房屋,但只是偶尔回去住一两天,大多数的时间都留在店内。”

叶炽乐决定与太太黄凤群继续守著“黄创记”。 (摄影:陈启新)
叶炽乐决定与太太黄凤群继续守著“黄创记”。 (摄影:陈启新)

外劳成主要顾客

叶炽乐说,以前的华人村都拆完了,留下来的居民90%都是印尼外劳,也是杂货店的主要顾客。“这里的外劳都很友善,不会闹事,他们更叫我们千万不要搬走,担心日后买不到东西。”

他笑说,这么多年来,两老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除非老得动不了,才会选择结业。

肉骨茶街药材味飘香

旧巴生路就如巴生一样,早期到处都是“肉骨茶”店,好不热闹。

根据当地老居民口述,旧巴生路一带虽然拥有多间华人茶室和餐馆,但大家并无因此而抢生意、伤和气。

“阿胜肉骨茶、中源肉骨茶、阿伯肉骨茶、好料肉骨茶、友谊肉骨茶、财财肉骨茶、南城茶室、南安茶室、顺城茶室、威记大炒档、罗四海大炒档、莲记板面档、大树头炒板面、巷子炒薯粉、瓦煲鸡饭等,都是当地居民经常光顾的食店。”

他们说,以往科技不发达,喝个下午茶或吃晚餐前后,都不会拍照留念,因此老商民们都没有存下以往食店的旧照片。

老居民黎天保说,阿胜肉骨茶是当地首个肉骨茶档,在中源茶室内摆档,每天早上经过都嗅到香喷喷的药材味,原本赶著去上班,也忍不住先进去吃一碗热腾腾的肉骨茶。“现在崇文华小入口处,毗邻的新班底谷大道桥下,以前是一排老店,第二档‘阿伯肉骨茶’开在同排的快乐茶室。”

他说,旧巴生路的居民对肉骨茶“情有独钟”,不必到巴生也能吃到真宗的肉骨茶,友谊肉骨茶店和好料肉骨茶店。他感叹,旧巴生路老店被拆后,只剩下友谊肉骨茶搬迁到对面店铺继续经营,但生意就不像当年般风光。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