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觉得Malaysia这个字眼,是当代地图忽然漂回旧梦的一块碎片。这个国名看似现代,却在约莫200年前的水文记录、海图边角、航海家日志里,早已若隐若现。那些散落在法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甚至意大利粗糙航海日志里的拼字:Malaisie、Malaisia、Malaesia、Malaysia ,像是不同时代的记忆,都试图把一片尚未成形的"马来世界"框住。
寻找马来西亚或Malaysia这个名称的前尘,有时像在追逐一场并未醒来的梦。这些漂浮著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拼写,是19世纪欧洲人试图为这片海上的民族、岛屿与航路命名,却反而留下一串"似同似异"的变体,这些字词像从海雾里捞出的碎片,不够清晰,掠过纸面转身消失,却又无法否定它们真实的存在。
也许,所谓"前尘",不是让我们回到过去;而是提示我们,这个名称,本来就不是从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而是从梦一样的漂浮、慢慢凝成现实。按照一般人的常识,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因此1957年之前不应有"马来亚";同理,马来西亚是在1963年成立的,那么1963年之前自然也不会有"马来西亚"?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实则Malaysia 一字200年前已经问世。只是那时的Malaysia,并非今日所指的由马来半岛、沙巴与砂拉越组成的国家,而是属于旧"大洋洲" (Oceania)概念下的一个地理空间划分。简单说,Malaysia最初不是以国家的形式出现,Malaysia 更不是突然在 1963 年才"冒出来"。
原来,首次提到或创用Malaysia这个名称的是一位法国航海家,1832年Dumont d'Urville海军上将提出法语形式的Malaisie,把大范围的东印度群岛区域归为一类,范围就如中国人所说的南洋群岛,这可视为最早期的Malaysia概念。
d'Urville在"论大洋群岛"(Sur les îles du Grand Océan)里六次提到Malaisie,他把Malaisie的创用归功于法国博物学家 R.-P. Lesson,他在此基础上将其纳入自己构建的"大洋洲四分法"体系中:Polynesia(波利尼西亚)、Micronesia(密克罗尼西亚)、Melanesia(美拉尼西亚)与Malaysia(马来西亚)。为方便阅读,法文在这里改为英文地理名称。
"M. de Bory早已提出过类似的分类方式,他将大洋洲的民族区分为马来人、美拉尼人与波利尼人;但在我看来,更为恰当的做法是给予这些大的区域地理性的名称,如马来西亚、美拉尼西亚与波利尼西亚。" d'Urville认同 Bory 的分类,并改造词尾,从民族的名称改造成地理名称。
不过,d'Urville对Malaisie的地理范围,在今天看来倒是有趣,因为他没有纳入马来半岛!1833年法国制图师根据d'Urville"大洋洲四分法"绘制的地图:其一东大洋洲,即波利尼西亚,最大岛屿为今新西兰(New Zealand),讲同一种语言并构成铜色或古铜色人种的民族;其二北大洋洲,即密克罗尼西亚,铜色人种,由非常小的岛群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关岛(Guam)。
其三,西大洋洲,即d'Urville论述中的马来西亚,涵盖所有通常以东印度群岛之名为人所知的岛屿,并指群岛位于苏门答腊与新几内亚(New Guinea)之间,从1833年法国地图上看包含了菲律宾、婆罗洲、苏拉威西(Sulawesi)等,但没有包含马来半岛;其四,南大洋洲,即美拉尼西亚,大洋洲黑人种族的故乡,由澳大利亚(今澳洲)、新几内亚及其周围的所有岛屿组成。
换言之,当时所谓的Malaysia,实为欧洲学术圈制造出来的新词,而Malaysia实为超大地理文化区概念,即马来群岛世界(Malay Archipelago),包括苏门答腊、婆罗洲、菲律宾、爪哇、苏拉威西一带,那个时候并没包括马来亚。从现今视角看,Malaysia虽然大很多,但是却比较模糊?
虽说在1832年d'Urville以法文论述最早提及Malaisie概念,然而根据西方学术综述指出,西班牙档案早在 1600年代即有将菲律宾/马来群岛记作 Malasia 的记录,西班牙文通常写成islas de la Malasia(马来世界群岛),而比之更早期亦有可能写成 Malaisia。1500年代曾占据马六甲的葡萄牙,由于葡文与西班牙文相近也用Malasia ,此外葡文还有 Malaisa 与Malaesia的写法。1844年在意大利地理报刊之中,则首次出现意大利文的变体Malesia。
至于英文的Malaysia,最早出现在1835年美国制图师Thomas G. Bradford的地图中。这张地图称作Farther India or Chin India, and N.W. Oceanica or Malaysia,译成中文即是"远印度或印支半岛与西北大洋洲或马来西亚"。必须注意,此处的马来西亚泛指整个马来群岛区域。而且,直至1847年人种研究者J.R. Logan把它搬进英文世界,方才使英文的Malaysia命名定型:"对于所有马来民族与马来地区的整体,我提议采用一个简短而便利的名称——Malaysia(马来西亚)。"
此后,Malaysia在欧美文献、地图已非新鲜词,只是未必为d'Urville笔下的"大洋洲四分法"版块之一。 1904年,美国制作的一张Malaysia地图,依然包含苏门答腊、婆罗洲、菲律宾,以及爪哇、苏拉威西等在内的马来群岛,但又不包含马来半岛。
1908年百科式历史汇编The Book of History,采用当时西方的人类学与地理表述方式,把 Malaysia 用作泛指马来群岛的地区名称:"Malaysia是对亚洲东南部最大岛群的总称,从亚洲大陆的东南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的北部,并在更广义上包括了太平洋群岛的一部分。Malaysia并非政治意义上的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和民族学上的概念。"
1919年美以美会海外传教部(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出版的Malaysia一书,开卷第一句即自问自答:这Malaysia在哪里? 并称Malaysia位于亚洲东南角。此书封面是一张Malaysia地图,包括马来半岛,以及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苏拉威西、帝汶(Timor)、摩鹿加群岛(Maluku Islands)、新几内亚等岛屿与上千个较小的岛屿。
至神是日治时期1942年(日本历2602年),日本在大阪(Osaka)铸造了一些占领区的"样币"或试铸币,其中一款是铸有Malaysia字眼的钱币,但在当时没有广泛流通。原来,日本在占领马来亚和新加坡期间,主要流通的货币是军用手票,即俗称的 纸币"香蕉票",而不是硬币。铜和镍等金属主要用于军火制造,因此日本军政府更倾向发行纸币。日本军政府将马来半岛称为"马来"(Malai),而非当时普遍使用的"马来亚",这些印有Malaysia字样的硬币十分罕见。
马来西亚成立前夕,1962年Cobbold 委员会报告评估了沙巴与砂拉越人民是否支持加入"马来西亚联邦",这份报告的第148(d)节"联邦名称"中指出,"我们遇到了一些对于Malaysia名称的反对意见,这些意见反映了非马来人及非穆斯林的担心......然而,我们认为,没有其他名称比Malaysia更为合适,这一名称在地理与历史上都具有相关性,且已广泛使用......我们建议Malaysia一词应被普遍纳入马来语之中; 目前它在马来语中被广泛译作 "Melayu Raya"(大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