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专栏,我差点交不出稿。不是没有题材,而是对什么都提不起探讨的兴趣。
打开新闻,是政治口水的泛滥;浏览社交媒体,是愤怒与表演情绪的轮番接力。
我忽然想问:我们是不是都太累了?
不是身体的疲惫,而是对公共论述的疲惫。一种“无力再听”的疲惫,“无心再信”的疲惫。
有人问:你怎么越来越不谈政治?
其实不是不谈,是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谈。
比如,有人高喊“我是巴勒斯坦之子”,声泪俱下,义正词严;
可当中东出现真正突破性的和平协议时,一整张圆桌连一个席位都没我们的份。
人家在主导和平,不需要我们加戏表演愤怒。
我们把情绪当立场,把口号当论点,把流量当正义。
看看其他国家在辩论什么:美国在讨论AI干预选举、堕胎权与最高法院的权力边界;德国在讨论碳中和目标是否压垮工业体系;新加坡在研究产业升级、科研伦理、全球竞争力。
我们呢?我们在国会里争论:飞机上是否可以供应煎蕊取代酒类饮品。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逃避式热情”:
有些人热衷转发中国高铁速度、北斗卫星技术、GDP数据,
仿佛只要中国强了,我们就能沾光,
把自己活成一个“附属文明”的分号,
自豪得像他们崛起时站在一旁递茶的人。
公众论述中这类意淫式的“民族寄托”和“宗教优越”,本质上是逃避。逃避教育荒废、人才流失、政策飘忽、论述浅薄这些真问题。
久而久之,我们练就了一种“单一思维”的舆论肌肉:
遇事要愤怒,讨论要站队,批评要标签,沉默也要怀疑。
谁持中立,是冷血;
谁讲理性,是背叛;
谁提倡对话,是投降。
在这样的氛围里,到了专栏交稿日,写什么?写我们哪个民生问题又被种族政治化?写哪个议题又被拿来当作宗教试纸?
我不是没有话想说,
只是,在一个“愤怒是主旋律”的环境下,沉默,有时反而是一种坚持。
我不想被情绪裹挟,也不想被立场绑架。
我想为这个国家保留一个可能:一种不靠怒火维持点击率,不靠标签换取掌声的清醒公共论述空间。
我们终将需要一个能认真谈论未来的国家,不是只会“表演愤怒”的国家。
而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练习思辨、练习理解、练习自我批判,
那当有一天,我们连愤怒都懒得表演了,
恐怕,连“国家”这件事,本身也会令人厌倦。
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好好讨论我们未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