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的某个清晨,英属槟城西北角的海面笼罩著一层浓雾。驻守在海角灯塔的一位年轻军官,正独自站在"美人鱼湾"(Telok Duyong)的礁石上。他初到槟城不过三月,却已对这片潮湿、带著咸腥与香料气息的热带海岸,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眷恋。
有马来水手说,美人鱼湾的雾并非自然。据说海里栖息著一位Puteri Duyung(美人鱼公主),常在黎明雾起时浮上岸边礁石,梳理她那银光闪烁的长发。凡是被她凝视的男子,便会失魂落魄,终有一日被海潮吞没。英殖民军官起初将之视为荒谬传说,直到那一夜。
那是一次深夜巡逻。海面无风,却忽有轻柔的歌声随波而来,似在耳边呢喃,又似从梦底传出。他循声而去,远处礁石上有一道半人半鱼模糊的身影。那影仿佛在水面之上浮动,肩线柔和,尾鳍在月光下微微闪烁。她回头一笑,雾气便顺著她的身形流动,化作一圈光晕。
自此之后,那军官夜夜失眠。他常对同伴低语:"那不是幻觉,她在呼唤我。"营中人笑他中暑,可他越发消瘦,白昼也频频凝望海面。直到一个暴风夜。闪电撕裂天幕,海浪高过礁石。岗哨发现灯塔门半开,那军官的军帽漂浮在门口的水洼里。同僚沿著脚印一路追至海边,只见脚印在潮线处戛然而止。雾气极浓,海浪翻卷之中,有人隐约听见一声低吟,像是女子轻唱,又像溺水者的叹息。
翌日清晨,暴风止息,海面平静如镜。当地渔民在湾内发现了一束罕见的银藻,缠绕著一只金属吊坠,里面藏著那军官的照片。自那以后,美人鱼湾的雾愈发浓密。每逢潮涨,总有人在海雾深处听见奇异的歌声,偶有旅人声称见到一男一女并肩于礁石,似在相视微笑。渔民们不敢久留,他们相信,那位英殖民军官终于在海之国度,与他所爱的幻影相守。
美人鱼(Mermaid)传说并非西方的专利。话虽如此,西方或是最早记述美人鱼的发现,1493年探险家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航海日记提及他看到三条美人鱼在戏水,1614年英国探险家John Smith也称在美国Newfoundland海岸见到美人鱼。

兴许,每个人心中,其实都住著一条美人鱼,以致关于美人鱼的童话、传说、漫画,甚至电影皆历久不衰。2016年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大卖,是年度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可见一斑。马来版也有不少美人鱼传说,从地名上的美人鱼(Duyong)便可知晓,槟城、吉打、马六甲、登嘉楼,或有美人鱼岛、美人鱼湾,或有甘榜美人鱼等。
话说回来,马来美人鱼故事,多为地方民间神话,甚至没有以文字记载,如开头所述之美人鱼湾传说,至今仅仅在旅游网页中流传,既没有具体时间也没有人物名字,更没有任何英殖民官员纪录在案,只能算地方传说与现代旅游叙事融合的产物,偏偏这能吸引喜欢猎奇的游人寻幽探秘。
马来文旅游网页其中一段叙述颇为有趣:以前这里叫作Teluk Duyung(美人鱼湾)。因为在早期,人们相信这里曾有美人鱼出没,这个海湾里到处都是美人鱼。后来,美人鱼逐渐稀少,最终消失了。一个新的时代也随之到来,如今倒是猴子成了这里的主角。直到今天,猴子的数量越来越多,在美人鱼湾一带横行无忌。于是,人们也就改了名字,如今这里更广为人知的称呼是 Monkey Beach(猴子海滩)。所以现在看来,猴子海滩这个名字比美人鱼湾更贴切了。
相信很多朋友到过吉打浮罗交怡岛上之黑沙滩(Black Sand Beach),以夹杂黑色沙纹的沙粒而闻名。根据2006年的Malaysian Island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Finest,一条美人鱼在她的魔戒被渔夫偷走后,施下咒语,使这片海滩的沙子变成了黑色。浮罗交怡主岛下方还有一个小小岛屿唤作Pulau Teluk Duyung(美人鱼湾岛),岛上似乎无人居住,惟未闻美人鱼的传说。
在登嘉楼的美人鱼岛(Pulau Duyong),则传说曾有两条美人鱼在低潮时被冲上岸,遂成为岛名的来源。美人鱼岛的旧名字叫 Pulau Peria (苦瓜岛之意),在地图和地名数据库中,苦瓜岛的更名正是因为与美人鱼相关的传说或目击说法。马六甲的 Kampung Duyong,当地也有传说村民在河边看到美人鱼,于是地名中带有 Duyong。

许是美人鱼的故事能博人眼球,经常出现一些假消息或恶作剧,如2006年在槟城离美人鱼湾约莫三公里的直落巴巷(Teluk Bahang),被指发现一具美人鱼遗体,有关照片在网上一度疯传,当一名网民转发给中文报,记者联系了渔业局以了解详情。根据渔业局官员回复,他们并未接获有关这起离奇报告,也从未听说过这种生物云云。
2009年英文《星报》亦称,在沙巴古达(Kudat)地区的Balambangan岛,有消息说一具美人鱼的遗体冲到海滩,并有视频片段在 YouTube 上传,标题为Dead Mermaid in Kudat,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然而,古达警方查过传闻中的小岛与周边村子,并未发现任何遗体或被冲上岸的生物,警方也认为视频中的环境与当地实际地貌不符云云。
英殖民时代最早记述duyung的,是1900年Walter W. Skeat的Malay Magic(马来魔法之意),"据一些马来人所说,儒艮(dugong)是由猪的残骸所化成的,而那头猪在被食用后,遗体投入海中,复活并化为儒艮的形状。 据说至今仍能在芦骨(Lukut)与波德申(Port Dickson)一带海岸发现这种形态的生物,它以海草为食,和一种小型的海参共生于同一海域。"
儒艮是什么?原来,ikan duyung 在马来语里既指传说中的美人鱼,也指真实中的海洋生物"儒艮",外形像大型鱼类,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海区域,以海草为食,尾巴形状似小鲸鱼,所以很多美人鱼的故事真假难辨。
最初,马来语中的美人鱼是dugong,这一词源自菲律宾南部的Tagalog语,后来逐渐被米南加保语(Minangkabau) 的相似词 duyung 取代,原意为"海之女子"。然而,2019年中东作家兼电影制作人Alia Yunis却称,dugong一词源自马来语,意思是美人鱼。儒艮的另一称谓是海牛。基本上,dugong多指实际生物,duyung则多为神话称谓(指美人鱼),然而这两词经常被混淆,在一些地区dugong 与 duyung 甚至可以互换使用。
实则,儒艮的外貌粗糙与传说中柔顺的美人鱼大异其趣。不过,儒艮生活在浅海海草床,有时从远处看似"人形",尤其当多只一起浮在水面,或渔民在浅滩工作时偶见其背部与头部,容易触发"见到美人鱼"的口述,在马来西亚其他地方儒艮确实与美人鱼传说常被混在一起。结合以上资料,可以做一些合理推测:关于美人鱼的地名很可能是后来从"传说"或民间口述演化而来,也可能原本只是一个浪漫或流传的说法,然后地名因而得名。也可能地名先有,"美人鱼"传说是后来合理化"解释"这个名字而被创造出来。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