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爱使用耳机,尤其是早上在共享办公室开工的时候,喜爱的音乐就开得比较大声,《伍佰&China Blue双面对决演唱会全纪录》唱片播了又播,目标就是使用一双耳筒(headphones)听摇滚音乐提振精神。不消多说,再加一两杯咖啡,就这么当作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这方法固然可以自得其乐,但也有其弊端,那就是担心听力受损。今年有朋友说已经做了听力检查,结果显示有一点受损,于是开始戒掉戴耳机用高分贝音量轰炸双耳的习惯。
常常在看的新加坡《亚洲新闻台》(Channel News Asia)网站有篇文章指出,若戴耳筒听歌,音量若设在百分之60,不要一次过听60分钟。或者准备要看演唱会之前的16小时来一个detox,也就是不要用耳机听很大声的音乐。
于是我又在联想:如果多数人都没有一天好几个小时听耳机,耳膜少了高分贝的压力,是不是多数人的听力都可以维持很久很久,甚至是一辈子?
又或者换一个算法:若需要使用耳机,尽量不要调得太大声,“需要使用耳机工作”的职业或岗位,因此也可以让好听力一直维持下去?(写到这里也不自觉地调低了音乐声量)。
说到使用耳机工作,浮现脑海的有电台电视台主持人与监制、录音师或音响工程师。
另一个想到的当然是音乐人,尤其是鼓手。玩乐团的鼓手蛮多都有戴耳筒(虽然演出一半可能拿下来了),例如Blur 鼓手Dave Rowntree、月之海Luna Sea鼓手真矢(Shinya)。听鼓手朋友说,打鼓时戴耳机多数让贝斯大声一点。可能是因为节奏上低音吉他容易搭配,或者鼓手比较爱听贝斯?也许两者皆是,反正贝斯与鼓的节奏练得好,其他乐器就容易跟。玩团的朋友常常说歌要弹得够tight,我一直觉得贝斯与鼓是骨干。
上个月底在香港完成第一次演唱会的ZEN乐队,网路上的花絮就看到他们分享演出时使用耳机的心得。主音歌手黄和兴、贝斯手郑伟鸿、吉他手邓衍辉、鼓手关礼琛谈到各自岗位所需要的耳机的功能与细节,让我有一种“真的好想听一听啊”的感觉。
常常在想,歌手、乐手如果经年累月在练团室练团、演唱会场馆演出,听力会不会承受太大的压力而受损?
我的感受是,从高分贝的场域走出来,仿佛觉得跟真实的声音有了一层隔膜,在一般比较安静的环境待上一两小时,那层隔膜感就慢慢消失了。为了跟身处的环境的声量尽可能接近,现在听耳机也调得很小声了,于是少了隔膜感、多了衔接感。